鎮 皖 樓

關于鎮皖樓修建起因,地方史書有十分明確記載:“長江東下,皖為門戶,不有巍峨雄杰之觀,以補形勢之不氣,由門戶無管束,其氣不聚。”
但鎮皖樓最早建于何時,記述不詳,無從查考。據安徽提學李振?!舵偼顦恰?,“皖城東門外,向有樓名中江,屋廢而址存,非一日矣。”
可以肯定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安徽巡撫薛柱斗于舊址再建,并額以“鎮皖”,自此鎮皖樓聲名鵲起,在沿江一帶,與振風塔齊名。
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駐守安慶,鎮皖樓被毀一空。到光緒十九年(1893),安慶知府請款于原址復建,新鎮皖樓為三層建筑,當街而立,底層為拱券門洞,前后兩道大門(從老照片看,南側肯定有門通往江畔。另據畫家張旺清回憶,東南西北四向皆有門,只是南北二向略?。?,晨啟暮閉,其功用,與北門外塹樓類似,均為老城的第一道防守要塞。
1914年,巡按使韓國鈞撥銀元900兩,由懷寧縣知事朱之英牽頭再次重修鎮皖樓。
古來題寫鎮皖樓的詩聯頗多,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張英“樹色嵐光千嶺月,漁歌帆影一江煙”;孟命世“霓裳舞罷江天暮,看弄魚舟興未闌”;錢選“迢迢江上樓,結構飛參錯”;李振裕“夕陽斜對千帆影,曉霧平分萬井煙”,等等,都為鎮皖樓添色不少。
十分可惜,上世紀50年代初,迎江寺主持月海,以鎮皖樓年久失修,梁柱傾斜,木構朽毀為由,呈請安慶市政府批準,將老城風景鎮皖樓,拆除得干干凈凈。
——以上文字摘于@安慶老城閑人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