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1] 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太湖縣,現居北京。1986年開始在各類文學雜志發表詩作800多首,作品入選《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中間代詩全集》《朦朧詩二十五年》《中國當代詩歌經典》等60多種詩歌選本,著有詩集《城市書》(花城出版社1999年)、長詩《“571工程紀要”樣本》、文化評論集《格外談》(商務印書館2013年)《可以論》(中信出版社2015年)[2] 等,編過《孫中山在說》《日本格調》《大往事》等書,主編有“華語新經典文庫”“非主流文學典藏”“獨立文學典藏”“獨立學術典藏”“獨立史料典藏”等多種叢書。曾是《南方周末》《新京報》《南都周刊》《北京青年報》、香港《東方日報》等數十家海內外媒體的專欄作家,[3] 獲過臺灣第一屆雙子星國際新詩獎及國內10多種詩歌獎、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大獎金獎、[4] 博客十年“影響中國百名博客”獎等,入選2010、2012年“華人百大公共知識分子”。
葉匡政最初的詩歌創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 “初三的時候,同座同學喜歡寫詩,于是我也回去寫了一首,拿來告訴他這是我從雜志上看來的,問他寫得怎樣,他說寫得很好!還一句一句解釋給我聽。”從那以后,葉匡政開始了詩歌生涯,一些作品在當地報紙上發表,還入選了《中學生優秀詩歌選》。高中時代主編了校報與詩刊,寫了合肥中學生第一首早戀的詩,讀博爾赫斯和卡夫卡,漸漸在那個城市的中學生里出了名。到大學時,詩仍然是葉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業,同時也是貼心的安慰。那時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詩人,一個文化學者。
1992年4月,大學畢業才一年多的葉匡政,南下廣東,將多年來對城市的體驗,寫成了《城市書》系列組詩。1999年,葉匡政出版詩集《城市書》,在詩壇引起很大反響。
2001年,葉匡政受詩人簡寧邀請,進入了北京的出版行業。當時他們組建了一家圖書公司,叫嘉孚隨,葉匡政擔任副總,股東包括鄒靜之、莫言、黃永厚等十幾位京城文化界名人。為了更完整地實現自己的想法,半年后,葉匡政在北京創辦了合德堂文化公司。 他出版的林賢治《魯迅的最后十年》《孫中山在說》《當年事》《大往事》等,都取得不俗的反響。
2006年10月,新浪編輯邀請葉匡政在新浪開博。當時葉匡政的朋友趙麗華因為“梨花體”,正在廣受網友的偏激質疑,也讓葉匡政看到了網絡的巨大威力。 第一篇博文,葉匡政就理直氣壯地宣稱“文學死了!一個互動的文本時代來了”。編輯看過后叫好,隨即在新浪首頁推薦。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幾天點擊量便達到數萬,并被數千家網站轉載。葉匡政趁熱打鐵,連續拋出了關于文學死亡的系列文章,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學者關注到他的聲音。南方都市報、香港大公報、南方周末等紛紛發表討論文章,知名作家與評論家格非、殘雪、李陀、陳曉明、朱大可等都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對葉匡政激烈的批評。葉匡政是在各種爭議聲中,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批評家的道路。
1990年代初他開始“城市中的心靈之書”的寫作,作品客觀、沉思、精敏、準確地探究了現代人深層經驗的多重內涵,昭示了新的都市詩歌“說話人”的出現,對中國城市的漢語詩歌表達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2006年10月發表《文學死了!一個互動的文本時代來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十四種死狀》《中國文藝復興宣言》《孔子為何哭了?》《土改學》等一系列文化歷史批評文章,在文化界及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是新世紀以來的標志性的文化事件。[7]
1993年,獲《飛天》文學月刊詩歌一等獎;1994年,獲《詩歌報月刊》“跨世紀實力詩人集結”金獎、《星星詩刊》第三屆中國星星新詩獎一等獎;1995年,獲《詩神》月刊全國新詩獎一等獎、“天雄杯”新詩獎一等獎;1997年,獲臺灣第一屆雙子星國際新詩獎;2009年,獲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大獎金獎、博客十年“影響中國百名博客”獎;2010、2012年入選“華人百大公共知識分子”。[4-5]
1986年開始在各類文學雜志發表詩作800多首,作品入選《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中間代詩全集》《朦朧詩二十五年》《中國當代詩歌經典》等60多種詩歌選本,著有詩集《城市書》(1999年花城版)、《小說館》、長詩《“571工程紀要”樣本》,曾獲臺灣第一屆雙子星國際新詩獎及國內10多種詩歌獎。編過《孫中山在說》《日本格調》《大往事》等書。主編有“華語新經典文庫”“非主流文學典藏”“獨立文學典藏”“獨立學術典藏”“獨立史料典藏”等多種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