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9 18:39:05
原標題:江錫華:無償修繕抗日烈士墓
戴曾三,抗日戰爭時期,擔任百(柏)子山(現安慶市山口鄉境內)抗日游擊隊大隊長,1944年9月,因叛徒出賣慘烈犧牲。由于家境貧寒,其遺孀將戴曾三尸骨草草安葬于家門口的馬路邊。1972年,由于地塊征遷,戴曾三唯一的兒子戴聲應不得不將父親的墳墓遷往紗帽山。此次遷移,一貧如洗的家,無法給戴曾三修建一個像樣的陵墓。
1997年,紗帽山公墓新建時,公墓管理處負責人江錫華發現一座“寒磣”的烈士墓。本著對革命烈士的尊重,江錫華出資修整,重新豎碑。10多年來,江錫華和員工們悉心看護,讓這位抗日革命烈士獲得了應有的尊重。
抗日英雄慘烈犧牲
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緬懷抗日先烈,6月5日,記者來到紗帽山公墓。在眾多的墓冢中,戴曾三烈士墓格外顯眼,兩邊的墳圈相交到墓后呈心字形。整個墳墓都被青松和鮮花覆蓋,周圍被清掃得干干凈凈,墓碑前面又豎立了一塊黑色大理石石碑,上寫:慰烈工程———戴曾三烈士之墓。據公墓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清掃和整理這座烈士墓。
聽說記者來此采訪,戴曾三唯一的兒子戴聲應來到現場,向記者介紹他的父親戴曾三在抗日戰爭中慘烈犧牲的經過。
1938年6月,日軍在占領安慶后,經常流竄到離安慶城不遠的百子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民戴曾三對日軍的惡行十分憤怒。1943年10月,中共桐懷潛中心縣委派游擊隊到百子山活動,創建抗日游擊根據地。戴曾三積極主動地為游擊隊當向導,偵察敵情,隨后參加了游擊隊。1944年3月,戴曾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便擔任中共百子山支部書記。在中共百子山區委領導下,他積極開展創建百子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工作,在發展黨組織、建立交通線、擴大武裝和籌糧征稅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百子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引起了日偽軍的恐懼和不安。從1944年9月起,日偽軍不斷對百子山根據地進行“清剿”。1944年9月20日晚,由于叛徒告密,駐懷寧月山的偽軍包圍了百子山區委所在地———戴家老屋。
時任抗日游擊隊大隊長戴曾三聞知后,立即派人火速通知區委干部和游擊隊員撤離,自己從容鎮定地拉開大門,吸引敵人。同志們安全撤離,戴曾三卻被敵人抓捕了。被捕后,敵人未能從戴曾三口中獲取百子山黨組織和游擊隊的任何情況,遂將戴曾三押送到安慶日本特務機關。在日特機關,敵人見誘降不成,便搬出電刑進行威逼。戴曾三怒斥敵人:“你們是侵略中國的狗強盜,我是中國人,是抗日救國的戰士,落入你們這班狗強盜手中,就沒有打算活,何懼電死!”
“當時日軍一共殺了這支抗日游擊隊的13人。我聽奶奶和母親說,因為父親當時是游擊隊的大隊長,死前日軍曾對他百般折磨。左眼被挖掉了,兩腮各捅了一刀,兩條胳膊被刺刀刺斷,是被活活折磨死的。其他游擊隊的隊員,也被機槍掃射死了。”戴聲應回憶道。
戴曾三就義時,他的妻子年僅26歲,而兒子僅4歲。動亂的年代加上一貧如洗的家,戴曾三的遺孀只能將其尸骨草草埋葬在家門口的土路邊。解放后,戴曾三被認定為抗日革命烈士。1972年,戴曾三長眠之地要被征遷。為此,戴聲應只好向親朋好友勉強湊了一筆安葬費,將父親的墳墓遷往紗帽山,但也只不過是一個“土墳包”。
好心人無償修繕烈士墓
“親朋和鄰居多次對我說,一名革命烈士的墳墓還不如人家老百姓的墳墓,就是個土墳包,十分‘寒磣’。我聽后,心里雖難過,卻沒有能力修繕。”務了一輩子農的戴聲應告訴記者,他父親戴曾三雖然被認定為抗日革命烈士,但自己不想給當地民政部門添麻煩。“即使父親的墳墓不像樣子,我也沒有開口讓他們幫忙修繕。”
一晃20多年過去了。1997年,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改變了這一切,讓這名抗日烈士死后獲得了應有的尊重。1997年11月,紗帽山公墓新建時,公墓管理處負責人江錫華發現了山上有一座烈士墓。
“一個土墳包,雜草叢生,碑又矮又小,上面寫著‘革命烈士戴曾三之墓’幾個字。”江錫華告訴記者,對于百子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些歷史,他也有所了解。“沒有這些革命烈士,哪有我們的今天。從內心來講,我十分尊敬他們??吹酱髟沟氐臅r候,心里不是個滋味兒,烈士死后長眠的地方怎么成了這個樣子?”
本著對革命烈士的尊重,當年12月,江錫華買來水泥、黃沙、花崗巖等材料,雇了工人對烈士墓進行了修繕。
“墳包用水泥砌了一遍,重新豎了一塊更大的碑。”江錫華說,上個世紀90年代,除了人工費用,他花費了2000多元,將戴曾三烈士墓修繕一新,這個“標準”在當時是十分高的。
此后的16年來,江錫華默默守護戴曾三烈士墓,悉心照料,每年都按時清掃維護,期間修繕了多次。“既然要做這個事情,多少錢都沒有算過。我就希望烈士的事跡能夠被更多的后輩記住、流傳下去,不辜負他的犧牲。”江錫華說。
江錫華的愿望實現了。當地的奇龍小學每年清明節,都會組織師生來到戴曾三烈士墓前緬懷祭掃。
烈士后代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戴聲應告訴記者,他一直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名好心人將他想了幾十年的事做成了。“1998年的清明節,我給父親上墳時,如果不是石碑上‘革命烈士戴曾三之墓’幾個字提醒我,我甚至都不相信那是父親的墓。”
當年,戴聲應見到了素未謀面的江錫華。“真的感謝他,他與我家非親非故,主動為父親修墳墓,并一直幫忙看護和照料。我一個農民,不會說話,但我心里不知道有多高興。”戴聲應說。
回家后,戴聲應將這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母親。經歷過喪夫之痛,目睹了丈夫慘死的模樣,戴聲應母親艱難地將孩子拉扯大,心里一直愧疚不能將丈夫好好安葬。“聽到這件事后,她‘只是一個勁地哭’。前幾年,92歲高齡的母親去世了。去世前,母親再三叮囑我,每年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到恩人家里去看看。”戴聲應說。
江錫華告訴記者,自從將戴曾三烈士墓修繕好之后,戴曾三烈士的后人每年都要去他家拜年,以表感謝。“我對他們說過很多次,不用這樣客氣,這是我心甘情愿做的。但他們年年如此,從未間斷過。”
記者手記
英靈已逝,受恩不忘。共和國從來沒有忘記那些慷慨獻身的先烈,各族人民沒有忘記那些英勇犧牲的將士。
千流同源,萬脈歸宗。采訪中,江錫華告訴記者,修繕烈士墓,不僅僅是告慰烈士的英靈,更重要的是喚醒我們的靈魂,校正我們前行中的偏差,傳承烈士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精神,汲取烈士的勇敢堅毅、自強不息的營養。戴曾三烈士犧牲的是其珍貴的生命,留下的是無私而偉大的人類靈魂。
|
|||
|
|||
日前,一些文史專家、學者在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鄉紗帽山成功地找到了清代一品大員楊汝穀墓。遺憾的是該古墓葬志書雖有記載,卻未列入文物保護名錄,墓地破敗荒涼,盜洞裸露,碑刻倒伏。安慶市民江錫華獲悉后,表示要為保護古墓葬盡心盡力。 5月5日,記者了解到,該古墓葬已經整修完畢。 張廷玉題寫墓碑墓地荒涼破敗 今年2月13日,記者隨同安慶市根親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編審張全海博士等一行15人的考察隊,來到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鄉尋找志書記載的楊汝穀墓。山口鄉領導積極聯系當地知情村民擔任向導,終于在紗帽山灌木叢中找到了楊汝穀墓。 據史料,楊汝穀(1665-1740),字令貽,號石湖,清安慶府懷寧縣人,世居皖城“天臺里”,清康熙三十九年進士(與張廷玉同科),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級別為從一品,是舊懷寧(包括今安慶市轄三區和懷寧縣)古時官階最高者。南開大學的老校長、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楊石先是其直系后裔。 楊汝穀墓是夫妻合葬墓,目前已經掩映在灌木荒草之中,完全沒有了一品大員墓的應有氣象。尤其明顯的是該墓上有一個盜洞,往里探望隱約可見棺木。其夫人劉氏墓碑曾經斷裂經修補后豎立原處,而楊汝穀墓碑則倒在地上,墓前是一片開闊緩坡,但卻沒有看到巨大的神道碑,也沒有石雕神獸,滿目只有樹木藤蔓,頗是荒涼。 兩塊石碑上的字跡仍清晰可見,均為桐城張廷玉題寫,立碑年代是清乾隆十一年,楊汝穀墓碑上書“清故光祿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御史加三級謚勤恪楊公諱汝榖大人之墓”,內容與史志所載信息相符。 一生官職顯赫家風低調可敬 張全海認為,楊汝穀一生多在御史“言官”崗位,肯定凡事謹慎小心低調(從《石湖詩集》中即可直觀感受到這種格調),否則乾隆皇帝也不會給他“敬慎老成”的評語,去世后賜謚號“勤恪”(意即勤勉恪慎)。不單楊汝穀自己一生低調,其家族雖然曾經科第連綿,文官武職眾多,可謂鼎盛一時,但并沒見到張揚的跡象。作為一個如此低調的個人及家族,很有可能實行了“喪事從簡”的低調做法,令人由衷敬佩! “此墓在懷寧境內是級別較高的古墓(現屬安慶市大觀區),古今安慶懷寧志書多有明確載記,但安慶文保單位目錄及《懷寧考古記》(2011),均未有新的文物普查及保護記錄。”張全海對此表示遺憾。 熱心市民給力無償整修墓地 考察隊的到來,引起了當地的紗帽山公墓負責人江錫華的注意。他在了解到楊汝穀墓地情況后,主動表示愿意承擔整修工作,為保護古墓葬,豐富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做點自己的貢獻。五一小長假期間,他帶領十多人爬上山頂,為楊汝穀墓地清除雜草樹木藤蔓、填土培墳,七個人合力才將倒伏的墓碑石柱扶正。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將墓地整修完畢。 江錫華說,希望楊汝穀在安慶及天津、杭州、臺灣、美國等地的后代,到紗帽山祭拜先祖,他將隨時提供服務和幫助。 |
日前,一些文史專家、學者在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鄉紗帽山找到清代一品大員楊汝穀墓。發現時,墓地破敗荒涼,盜洞裸露,碑刻倒伏。安慶市民江錫華獲悉后,表示為保護古墓葬將盡心盡力,現古墓葬已整修完畢。
志書雖有記載 墓葬鮮為人知
今年2月13日,安慶市根親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編審張全海博士及安慶市皖江文化研究會張健初副會長、安慶師范學院陳宗俊副教授等一行15人的考察隊,來到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鄉尋找志書記載的楊汝穀墓。山口鄉領導積極聯系當地知情村民擔任向導,手持刀具,披荊斬棘,考察隊終于在灌木叢中找到了楊汝穀墓。
據史料,楊汝穀(1665-1740),字令貽,號石湖,清安慶府懷寧縣人,世居皖城“天臺里”,清康熙三十九年進士(與張廷玉同科),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級別為從一品,是舊懷寧(包括今安慶市轄三區和懷寧縣)古時官階最高者。南開大學的老校長、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楊石先是其直系后裔。
宰相題寫墓碑 墓地荒涼破敗
楊汝穀墓是夫妻合葬墓,山向申寅,背負紗帽山之巔,面朝古懷寧名勝石門湖,風景絕佳?,F因淹沒于灌木荒草之中,失去了一品大員墓早先的氣派。該墓被發現時,已有一個盜洞,隱約可見棺木。其夫人劉氏墓碑曾經斷裂經修補后豎立原處,而楊汝穀墓碑則倒在地上。墓前一片開闊緩坡,沒有巨大的神道碑,也沒有石雕神獸,墓周樹木藤蔓圍繞。兩塊石碑上的字跡仍清晰可見,均為桐城張廷玉題寫,立碑年代是清乾隆十一年,楊汝穀墓碑上書“清故光祿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御史加三級謚勤恪楊公諱汝榖大人之墓”,內容與史志所載信息相符。
據張全海分析,此墓從葬俗來看,有兩大疑點頗為費解。其一是夫妻合葬墓的葬式問題,按安慶當地葬俗,以左為上,即“大邊”應葬男棺,但此墓卻與之相反,楊碑在右邊,劉碑在左邊。其二是墓碑的形制,按安慶當地習俗,墓碑均為長方體扁平石制,而此碑則是方形石柱,長約2米,頗似拴馬樁或墓表形狀。據目前已掌握的資料,只能從墓主的族屬問題上進行推測,按楊汝穀的遷安慶始祖為元代蒙古人的記載,蒙古人尚右,故楊汝穀葬右邊可解,而蒙古草原流行的鹿石(柱)則或為此墓墓碑的形制之源。
顯赫官職一生 家風低調可敬
張全海認為,楊汝穀一生低調,從中進士后,他先后任浙江浦江縣知縣、禮部主事、禮部郎中、四川道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奉天府丞、右通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兼管吏部侍郎事兼署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是清代最高監察機構,源自明代之前的御史臺,下設各地方科道監察御史,巡按地方省府州縣,主掌監察時弊、彈劾百官及向皇帝提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就相當于現在的中央紀檢監察部門。楊汝穀一生多在御史“言官”崗位,肯定凡事謹慎小心低調(從《石湖詩集》中即可直觀感受到這種格調),否則乾隆皇帝也不會給他“敬慎老成”的評語,去世后賜謚號“勤恪”(意即勤勉恪慎)。不單楊汝穀自己一生低調,其家族雖然曾經科第連綿,文官武職眾多,可謂鼎盛一時,但并沒見到張揚的跡象。作為一個如此低調的個人及家族,很有可能實行了“喪事從簡”的低調做法,令人由衷的敬佩!
“此墓在懷寧境內是級別較高的古墓(現屬安慶市大觀區),古今安慶懷寧志書多有明確載記,但查安慶文保單位目錄及《懷寧考古記》(2011),均未看到新的文物普查及保護記錄。”張全海對此表示遺憾。
熱心市民給力 無償整修墓地
考察隊的到來,引起了當地紗帽山公墓負責人江錫華的注意。他在了解到楊汝穀墓地情況后,主動表示愿意承擔整修工作,為保護古墓葬,豐富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做點自己的貢獻。五一小長假期間,他帶領十多人爬上山頂,為楊汝穀墓地清除雜草樹木藤蔓、填土培墳,七個人合力才將倒伏的墓碑石柱扶正。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將墓地整修完畢。
江錫華說,希望楊汝穀在安慶及天津、杭州、臺灣、美國等地的后代,到紗帽山祭拜先祖墓地,他將隨時提供服務和幫助。
任祥斌 安徽財經網 市場星報 記者 王汝華
安慶家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