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4日晚,中國安慶黃梅戲展演周主場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來自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劇團獻演了一臺悲喜交加、蕩氣回腸的花燈戲《闖王寨傳奇》,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尤其是舞臺上打出的“文化交流振戲曲,同宗尋根續情誼”橫幅,更是激發了觀眾的血脈親情,令人感慨不已。
為什么一個2000里之外的縣劇團受邀參加全國知名的戲劇展演?為什么他們聲稱是“尋根演出”?本報一篇報道促成皖陜戲曲文化交流成為佳話。
陜西人為什么說唱安慶方言小調
故事還得從3年前說起:2014年1月,本報獨家報道了《尋找根在安慶的陜西人》,文中詳述了本報記者赴陜南多地調查的情況。記者通過對民間家譜、古墓碑刻調查發現,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江南安慶府各縣姓氏有大量民眾集體遷往陜南,并落戶該地繁衍生息至今。據不完全統計,商南縣70%以上的人口是安慶移民的后裔,他們所講的“蠻子話”“下河話”實際上是安慶地區的方言。但上述移民事件在安慶地方史志中均無記載,僅見于民間傳說和家譜記錄。在清代,兩地之間一直保持著聯絡,后由于戰爭等客觀原因,兩地家族大多逐漸中斷聯系。
記者在走訪陜南時還發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當地的一些民歌小調與安慶黃梅戲相似度極高!于是記者初步進行錄音錄像,并帶回安慶向多家黃梅戲機構的專家請教。通過對部分陜南民歌與黃梅戲聲腔進行比對,專家初步判斷兩者系同源關系。
2015年12月,安慶市成立了“黃梅戲起源與發展”調研組,本報記者作為“向導”與黃梅戲作曲、編劇老專家等組成的調研組一行,前往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考察當地安慶移民遷陜后裔中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戲曲文化。經過走訪考察、采集數據、比對分析,最后斷定:傳唱陜南260年的商南民歌等當地小調與孕育黃梅戲誕生的安慶民歌小調同出一轍,同屬一母體。
帶著西北老故事到老家尋根演出
商南縣劇團團長程剛向記者介紹說,《闖王寨傳奇》以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與商南民女王翠屏相遇、相救、相知、相愛、相別為主線,把金戈鐵馬與俠骨柔情交織在一起,演繹了一出悲喜交加、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
程剛說,由于《皖江晚報》的報道,大家才了解到商南人大部分與安慶人同根脈。該劇團成員大多祖籍安慶,包括他自己,“這是首次出陜西省演出,是一次為歷代先祖遂愿的尋根之行,是來到老家安慶進行文化交流、學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