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靖
吾鄉先賢左光斗,為明代著名的忠烈之臣,歷事萬歷、泰昌、天啟三朝。左公早年由進士官御史,清直敢言,處處以體察民情、清除積弊為急務。巡視中城,則捕治假官、查獲假??;出理屯田,則大興水利,識拔人才。李選侍欲據乾清宮垂簾聽政,左公與楊漣協同建議,排閹黨,迫移宮,扶沖主,史稱“移宮案”。天啟元年,又疏逐閹黨,反遭斥逐。后被魏忠賢誣以受賄,逮赴詔獄,受酷刑死。崇禎即位后平反昭雪,贈右副都御史,后再贈太子少保,謚“忠毅”。
左公生平勇于事功,不屑屑于雕章琢句。其奏疏文稿皆切于時事,不尚空言。詩作亦揚扢風雅,陶寫胸襟。所作不多,皆以經世濟民為鵠的。身后遺文經其弟左光先匯刻于福建官署,方得以流行。后其子左國材復刻于金陵,各種版本遂漸次增多?!吨袊偶票究偰?/font>·集部》明別集中收有左光斗詩文集四種:
一、浮丘左先生文集三卷。明崇禎刻本。
二、左忠毅公集三卷。附錄二種:年譜二卷,清左宰撰。左侍御公集一卷,明左光先撰。清康熙元年刻本。
三、左忠毅公集三卷。附錄二種:年譜二卷,清左宰撰。左侍御公集一卷,明左光先撰。清乾隆刻本。
四、左忠毅公集五卷。清康熙忠啖椒堂刻本。
皖人蔣元卿先生編《皖人著錄》,輯錄左公著作尤夥,多達十二種:
一、左忠毅公集五卷。安徽藝文考別集九。
二、明刊本附一卷(安徽省圖書館藏)。
三、清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題左忠毅公集二卷。
四、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湘鄉左春輝與左懋弟忠貞集合刊本五卷,附錄一卷。
五、清道光湘鄉詠史齋刊本,題左忠毅公集十一卷。
六、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左氏祠堂刊本三卷,年譜二卷。
七、清啖椒堂刊本五卷。
八、清光緒馬其昶重編天津廣仁堂刊本八卷。
九、左氏雙忠集本。
十、乾坤正氣集本三卷。
十一、忠毅奏疏三卷。安徽藝文考詔令奏議。
十二、乾坤正氣集本題左忠毅集三卷。
而以筆者所見,左公詩文集種類還遠不止此。雖然各種版本名目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大多以左光先、左國材所輯為底本,或詩文合刊,或專錄奏疏。詩文合刊者多為五卷本,專錄奏疏信札者多為三卷本。三卷本后來亦有改名為《乾坤正氣集》的,甚至將其與左公齊名的楊漣文集合刊。
諸種版本中,以清初啖椒堂本收錄左公詩文最為詳備。啖椒堂是左公居所,堂名乃左公逝后同鄉姚康所題,后為左公后裔居住。啖椒堂本即是左氏家刻本。原本每頁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五卷本。卷一、卷二為奏疏,卷三為詩,卷四為雜著,卷五為傳、碑、銘、狀、志、墓表、祠記、祭文。前四卷為左公著作,卷五為研究左公生平的資料匯集。除了易經、制藝方面的文字未刊外,左公生平文字大多薈萃于斯。清乾隆時,文禁嚴酷,左公著作被列為禁書,遂使啖椒堂本存世極為稀少,目前僅國家圖書館和安徽省圖書館有藏。
我輩幸生于網絡時代,過去難得一見的珍稀版本,如今網上已有復印本出售。吳純生先生點校的《左光斗詩文集》,即是以啖椒堂本復印本為底本,參校涇縣潘錫恩所編的《乾坤正氣集》及清初潘江編纂的《龍眠風雅》而成。
吳君生長于樅陽東鄉,與左公故里毗鄰,自幼熟聞左公事跡;后又長期工作于左公故里,對左公尤為景仰。吳君業余酷愛文史,于左公詩文,爬梳校理,用功甚勤。近年,他將左公詩文集點校成書,將以面世。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疏利民先生將其書稿轉來給我,請我對其體例句讀,稍加整飭,使就規范。吳君學力年齒皆長于我,以此囑托,實愧不敢當。后辭不獲已,我只好勉為其難,以一月時間,將點校稿與原著重新對校,發現了一些問題,也訂正了一些疏誤。限于個人能力及時間的迫促,有些錯誤,尚希讀者諒之。
用簡體字點校古籍,本是一件不討好且不嚴謹的工作。盡管如此,我仍愿以嚴謹的態度做這項工作。點校時盡量保留古人的一些用字用詞習慣,如蚤(今作早)、人材(今作人才)、那移(今作挪移)、典刑(今作典型)、亡賴(今作無賴)、籌畫(今作籌劃)、年分(今作年份)、吊?。ń褡髡{?。?、直截(今作直接)等,不作改易。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時,適當保留了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正體,如馀、溷、徵等字。有些字在繁體中有兩種寫法,簡化后變成一字,單獨使用時沒有問題,連在一起,就讓人不明就里,難以索解原字文義,如“臺臺”、“么麼”等,則保留原貌,不作簡化。遇有刻手誤刊的形近字,如原刻本中大量的己、已、巳不分,點校時則根據文意加以區別;而“啇”“隹”“母”明顯是“商”“佳”“毋”等字的誤植,則徑改不加校記。至于古人用字的一些特殊習慣,今日難以理解的,如“骨肉”寫作“骨月”,亦徑改作“骨肉”,不出校記。原刻本中存有大量的違礙字樣,當時被處理成墨釘,難以識讀,點校時盡可能參校其他版本予以辨認;對于實在不能辨認的,則以□號表示,不出校記。
除了文字方面,點校時只將原書序跋挪至附錄部分,其馀仍按原書前后順序,不作變動。點校稿增加的“輯佚”,是吳君平時留心鄉邦文獻,細心搜求所得的左公佚文。這是很難得的。原書卷五的“傳、碑、銘、狀、志、墓表、祠記、祭文”是研究左公的重要資料,作者董其昌、黃道周、孫承宗、倪元璐、鄒維璉、周鑣、史可法,都是晚明政壇的風云人物。吳君點校時,一則因為時間太緊,來不及點校;二則考慮書名為《左光斗詩文集》,非左公文字可以不錄,只將《明史》中的左公列傳附入,以便讀者了解左公生平。我覺得這樣處理也有道理,但又覺得有些可惜。今后如有重新出版的機會,我認為還是還其原貌為好。
樅陽 陳靖于近善居
二○一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