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蓬萊閣
作者:張愛斌

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蓬萊閣,坐落在安慶西門蓬萊街。舊縣志、府志雖未記載,但從遺存的幾塊碑刻中可以了解到它創建的起因與規模。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考古愛好者章安慶與其弟章惠在蓬萊閣舊址發現數塊巨型碑刻,它對考證蓬萊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其中,“蓬萊閣記”碑———碑高180厘米,寬90厘米,上端有兩只飛鳳和一“日”字圖案,碑額鐫刻“蓬萊閣記”四個大字,下款曰:“時在龍飛光緒丁未年”等53字,碑正文493字,全文如下:
“‘蓬萊閣記’:皖城為東南一大都會,孕山為垣,濱臨大江,鐘靈毓秀,山水清奇,古今之名士多出其間,歷數千年咸稱天塹。然而,民舍叢集,商賈輻興,困苦流離,瘡痍滿目,彼都有志之士心焉憂之。于是偕二三知己,籌集巨款,擇地于城郭之西,創建寶善堂。固取惟善為寶之義,而顏之額曰:體元局。其間置備水龍,創舉義學,延醫送診,赤貧參苓,并給掩埋暴露無告,棺費同施,甚至,孤苦伶仃,資助月來,窮途落魄,慨發川資。冬來雨雪交加,給衣米以度歲。夏至炎風酷日,施湯丸以解瘟。惜字紙字重斯文,培善道而回劫運,拯災救患,排難解紛,善舉方興,于期為甚。而行之十數年,未嘗一日稍怠。里中好善者,慕義來歸,歲不乏人。而欲推廣善舉,愛就局之左,購地置基,重建局宇五重,后樹一樓,而名之曰:‘蓬萊閣’。今當工程告竣,大局落成,吾偕文帝、武帝、呂祖、大士尋芳覽勝游于閣上。當斯時也,風恬浪靜,江水澄清,明月長沉,寒星欲墜,推窗長嘯,撫欄狂吟,樓前之機趣環生,戶外之奇峰遙接,云帆上下,城郭回環,煙樹排空,舟梭織水,一亭佳景渾無際涯。而且閣之高聳,上出重霄,畫棟飛云,珠廉卷雨,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實江上之奇觀,誠千秋之勝跡也。于是慨然而題之曰:‘蓬萊高閣冠東南,畫棟雕梁壯大觀,我步云梯來上界,天成砥柱定狂瀾,朝霞暮霧自千古,野鶴行云相對舞,一亭風月消塵俗,六代江山入畫譜,社稷奠安人鼎盛,天生勝境江山補,值斯大局荷功成,特撰斯語志終古’”。
從碑文中可以看出,蓬萊閣是清末著名慈善機構體元局,又稱寶善堂興建的,系寶善堂二期擴建工程。據考,磚木結構的蓬萊閣上下二層,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宏偉壯觀。數塊石碑立于閣下,為閣增輝添色。“蓬萊閣記”碑是由寶善堂弟子齊家惠書寫,黃良弼刻石的。蓬萊閣居高臨下,又臨江渚,登閣遠眺,宜城佳景一覽無余。東望振風塔,西眺大觀亭,南觀長江如帶,北見龍山蔥蘢。然而,宏偉高聳的蓬萊閣也難逃厄運,在清末民初的戰亂中,徹底被毀,只留下幾塊碑刻向世人傾訴著它曾擁有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