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任家坡和任氏宅第 (三)
作者:李學明

說完了任宅,繼續西行百余步,街南就是我市歷史上與東獄廟齊名的道觀佑圣觀。在道教盛行的年代,這兒是信士們焚香頂禮、虔誠膜拜、祈神祈佑、超度亡靈的場所,香火很旺。想當年,身著緇衣的道士、道姑及善男信女穿梭于任家坡街上,為這條街蒙上了一層肅穆而神秘的色彩。清末宣統年間,佑圣觀廢屺,在舊觀址上建成了省咨議局。民國初年,又以較大手筆將咨議局改建成了安徽省議會,它的主要建筑是一幢有著西洋建筑風格的圓形大屋頂樓房,據說是仿照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型式建成的??梢韵胍?,當年這建筑宏大,聲名顯赫的省級政府機構,大大揚升了任家坡街的知名度。
1921年6月,任家坡街及位于此街的省議會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省乃至全國的“六·二”慘案。這是因為省學聯等團體要求增加教育經費而遭到盤據在省議會內北洋軍閥在安徽的爪牙馬聯甲等的殘酷鎮壓。學生姜高琦、周肇基被反動軍警毆打、刺殺致死,眾多學生被毆傷,其時任家坡街上鮮血四濺。聞訊趕來解救學生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法政學校校長光明甫先生嚴詞怒斥反動軍務幫辦馬聯甲時也遭毆打。任家坡街留下了血腥的一頁。
后來省議會改成亞興劇場。任家坡街曾經的血腥在喧嘩聲中漸漸消退了。1928年秋,數十名荷槍實彈的軍警奔至任家坡街上,并迅即將亞興劇場包圍,將正在劇場內看電影的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安徽大學黨團支部書記俞昌準逮捕,幾個月后,俞被槍殺于北門馬山腳下。
今天,我從任家坡街經過,仿佛聽見了烈士最后沉重足音及那不無遺憾的神情。
如果問,在清朝、民國年間,任家坡街還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場面,那就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日府縣城隍神誕日,迷信中城隍是守護城池、佑民懲兇之神,抬城隍菩薩巡游,是為祈求風調雨順、驅瘟逐惡。其時,各行各業都有裝扮奇特的隊列,其中有高蹺、龍燈、花燈、花船等各式演藝,一路笙簫鼓鑼,沿途設案接駕,觀者如云。因府城隍廟建在緊鄰任家坡街東端的大南門街上,其時,楊家拐、任家坡是規定的四方八鎮各神會隊列,到府城隍廟參拜的必經之路,每逢此,狹窄的任家坡街上人流如潮,熱鬧異常。
無怪乎,清同治年間,曾國藩的時值髻齡的女兒,平時很少出門的曾紀芬在督帥府內的望樓上興奮、好奇地眺望著城隍出巡隊列中的踩高、舞龍獅等演出,她在欣喜中增加了對安慶市井情狀的了解。
歲月如流,今天的任家坡街上一些見證歷史滄桑的建筑大都已不復存在,僅存的是曾聲名四揚、現已很破敗的任氏宅第的一部分,它依然能不時引發人們回望它歷史深處的一幕幕。歷史上那些眾多的曾經在這街上演繹過令人或贊嘆或咀咒的風云人物也都隨歲月潮水一道消退了。
如今這街成了熱鬧喧囂的菜市,成了回漢民族和睦相處的街區。
任家坡街,安慶歷史上一條尋常的街,一條重要的街,愿這街永遠安寧、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