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任家坡和任氏宅第 (二)
作者:李學明
說到任家坡的厚重歷史文化,可以從這條街的歷史深處曾建有的有影響的建筑及曾演繹的一幕幕或令人唏噓低或令人感佩的事件中窺見。我們不妨從任家坡街的東端往西數去,首先是建于宣家坡與老任家坡間的豐備倉,它與古時的常平倉一樣相當于今天的糧庫,都是儲糧,以防災荒用的。該倉為清道光年間所建,毀于太平天國戰爭中。后來在此倉舊址上創建了“鳳鳴書院”。清末新學興起,遂于上世紀初,改設為“鳳鳴小學堂”,繼而改為“鳳鳴高等小學堂”,不久又改為“懷寧縣立中學堂”,此即安慶四中前身,它開了安慶新型中等學堂的先河。
由此往西行不遠,街北即為占地甚廣、名氣很大的任氏宅第,這宅第為仕至山東提學的任塾于康熙年間所建。任氏宅第名“屺園”,園內建有“宵漢樓”。任宅建成后前來探訪、拜見、詩酒唱和的文人雅士絡繹不絕。任家坡街也因此而出名。當時的大文人如錢澄之、姚鼎、鄧石如、潘江等都是任家???。造訪任宅的無不登“霄漢樓”,登樓的無不沉醉于眼前的“縹緲欲飛、江山滿目”的宏闊景象中,于是靈感潛入,詩情涌動。因為這宅第、這樓,文人們為后人留下了許多詩文,如“置身祗覺云霄近,傾耳疑聞河漢流”、“未晨先見日,當暑忽成秋”……這宅第,這樓為先前的尋常街巷平添了幾許文化意蘊。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飽受戰禍的安慶較大規模的官宅僅剩兩幢,任宅是其中一棟。太平軍占領安慶的八年時間里,這兒順理成章地成了守將葉蕓來、張朝爵的駐所,任家坡街上常見他們戎馬倥傯,行色匆匆的身影。后來陳玉成駐安慶期間,任宅一度成了“英王府”,多年與清軍的激戰,陳急盼能擊潰湘軍,但事與愿違,湘軍經過三年的圍城終于攻陷安慶。任宅又成了從東流來安慶受降的湘軍統帥曾國藩的督帥府。曾氏是以勝利者躊躇滿志的姿態出現在安慶的。一時間,任家坡街上曾氏的部將、幕僚、門生等往來不斷。此時的任宅迎來送往、門庭若市。頻繁出入督帥府的湘軍名將有曾國藩、彭玉麟、鮑超、多隆阿、胡林翼等;幕僚、門生等人有李鴻章、趙烈文、吳汝倫、王闿運、陳寶箴、容閎等;還有我國第一代機械工程師李善元、華衡芳、徐壽等……他們在慶賀勝利的同時,又在籌劃攻克金陵的戰略大計、商議組建淮軍、商定在安慶建軍械所、子彈、火藥局,生產輪船、槍彈……這里的所議之事,都是晚清時期的大事、要事,它發我國兵器工業和造船工業之濫觴。因此,不可小覷歷史上的任家坡街及使這街出名的任氏宅第。
1864年秋,曾國藩已在安慶屯駐了三年,在金陵被湘軍攻克后,他順流東下,去了金陵。李鴻章隨即來到任家坡街上的任氏宅第,并將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于是這兒成了李公館。光緒年間,這兒又成了李鴻章從子李經世的“太史第”。這前后的一段時期里,這兒雖仍然是達官貴胄的豪宅,但它畢竟少了先前的名望,并漸漸落寞了,任家坡街也因此冷清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