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任家坡和任氏宅第 (一)
作者:李學明

任家坡是我市城南介于大南門街和濱江橋之間的一條東西走向,長度不過三、四百米的街。實際上它距離我市解放初尚存的南門城門鎮海門、西門城門正觀門都不足里許。任家坡街的地形特殊,歷史文化底蘊厚重。
這里所說的任家坡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將任氏宅第(后來民間稱之為“英王府”、“督帥府”、“太史第”)前的東自胭脂巷往西包括黃甲坡、楊家拐的一部分組合后而成的。改稱后的任家坡是條較平直、無坡的街。而歷史上的任家坡是任氏宅第南邊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坡的名稱。應該說這是早年真正意義上的任家坡,因為它有坡。這從清道光年間安慶城廓街衢圖以及上世紀初的安慶城廂圖上可以看出任家坡原先的南北走向。到了抗日戰爭前的安徽省城街巷簡圖上,任家坡則改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街。
說任家坡的地形特殊,是因為它整條街都坐落在山脊上,地勢高峻,視野宏闊。如果你知道些老安慶昔日的街巷名稱,并仔細觀察過,你會發現過去我市坊間所說的“九頭十三坡”竟然有六條坡緊鄰著或連接著任家坡。說具體些,這就是街東的登云坡、東南邊的鳳凰坡(原大南門街坡腳下、鎮海門的一條小坡)、街南的宣家坡、街西北的黃甲坡、西邊不遠處的五垱坡及路街中段原先的任家坡。除此六條坡之外,另外還有緊連任家坡東端,十多年前原來全是坡的大南門街,還有宣家坡與原任家坡間的一條大坡等。這些街或坡雖不以坡為名,但坡度都較大。因此,先前無論從東南西北哪個方向去任家坡街,都要上坡再上坡,上行再上行。
任家坡街的地形特殊,還表現在它所坐落的山脊與街東端的盛唐山西端的黃甲山、枸杞山,山山相連,總長度不足千米,應該說它們實為同一山脈。這一山脈雖然不是高聳云表、氣沖霄漢,但在安慶城沿江東西一、二十里范圍內,除了早年樅陽門外有高度不大實則難以稱之為山的棋盤山、炮營山外,唯獨這一山脈臨江突兀而立、雄峙江畔,千萬年來一直俯視著足下滾滾東去的長江,氣勢也夠恢宏的。
在漫長的歲月里,任家坡所坐落的山脊與東西兩端的盛唐山、黃甲山、枸杞山一樣,為建民居,為修路,高度一降再降,如今行走在街上,難以再見往昔的煙柳迷朦、蘆荻蕭蕭、夕陽銜堞或白帆片片、鷗鳥翻飛、江天廖廓的蒼茫景象了。
原任家坡,現在叫任家坡街南二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