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溝兒口街-老傘店
作者:吳牧

只要提起老地名“溝兒口”,老安慶人就會想到“老傘街”,溝兒口是老傘街的俗稱。
翻閱《懷寧道光志》附錄"城郭街衢圖",在安慶城西正觀門附近就有溝兒口、溝兒山、下濠等地名,這是歷史上護城河留下的痕跡。元至正十六年(1356),余闕鎮守安慶城時,為防御紅巾軍攻城,組織軍民修筑城防,一面加高城墻,一面開挖長壕,引江水環城。其中一條長壕,引江水從同安橋經過清水閘,再由板橋巷轉太平寺,繞正觀門外城墻,與城東樅陽門前長壕匯合。
戰事平息、局勢穩定以后,護城的長壕被官府遺忘,結果被淤泥堵塞,形成道道溝洼,寂寞而荒涼,溝兒口、下濠等地名由此演繹而來。
為什么“溝兒口”又稱“老傘街”,這其中有著故事。
自從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曾國藩創建的湘軍攻克安慶后,湖南籍商人、手工業者,包括一批制傘工匠逐步進入安慶城。他們首先將馳名全國的湖南“蘇鴻泰”油紙傘,通過水運打入安慶市場。此油紙傘美觀、新穎,使用輕便靈活,漸漸代替蓑衣與斗笠等古老雨具,深受老省城市民的歡迎。與此同時,設在大二郎巷的湖南會館,為湖南商人和手工業工匠在安慶城扎根落戶,鋪路搭橋,并提供食宿等方便。后來,湖南籍制傘工匠開發溝兒口地段,在此搭棚擺攤,邊生產邊銷售油紙傘。隨著生意的興旺,攤店逐漸增多,其它行業像飲食、雜貨等也在此營業,溝兒口形成以制傘為主的一條街。
紅油紙傘由于制作精巧,很快占領安慶市場,顧客越來越多。紙傘傘面是皮紙,而傘骨、傘架、傘柄等采用毛竹制作。為了防雨,皮紙是用四季青葉子浸泡柿漆粘合,再用桐油涂飾,使紙傘經久耐用。當時紙傘的顏色有青色、紅色、紫紅色等幾種。
湖南籍工匠制傘興起時,面臨著浙江、江蘇,以及本地宿松縣出產的油紙傘的挑戰,他們想法設法提高產品質量,進一步改進傘的造型,將方型竹制傘骨改為圓型;提高傘的質量,傘要達到三圓(傘邊圓、傘線圓、傘頂圓),并推出花紙傘新品種,在傘面上畫著花卉、春燕、喜鵲等,滿足女性的要求,從而使溝兒口老傘街的生意更加興盛。
紅油紙傘、花紙傘改善了安慶市民的日常生活。起先使用雨傘是商界人士、教師、青年學生,以及知識層次的市民。雨霧蒙蒙、煙波浩渺中,紅傘成了雨巷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撐開的紙傘好似一朵朵輕浮的紅云,將幽靜、寂寥的深巷妝扮得十分漂亮。
盡管時代變遷,如今晴雨傘(布傘)早已代替紅紙傘、花紙傘。溝兒口老街也發生了變化,掛著祥和、皖江等商貿有限公司招牌;大觀商城就在此街附近,還有玉琳老年護理院。街口附近就是新建的三角島花園,集景觀、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然而,老安慶人至今仍懷念溝兒口老傘街,以及他們制做的各類油紙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