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云 坡
作者:吳 牧

安慶古城遺址崗嶺起伏,地形高低不平,以盛唐山為主體向周圍延伸。城周長為九里十三步,街巷有“九頭十三坡”之稱謂。
位于盛唐山地段,至今仍保留著登云坡,陡坡的高度與長度是“十三坡”之首。自建城以來,連接通向城區的交通要道。登云坡在大南門街口,朝東朝南走向的兩道坡,顯示盛唐山的方位。向北連接四牌樓,直通呂八街、雙井街,到達菱湖風景區。朝南沿坡而下,通向盛唐城門(又稱正南門),與古代長江盛唐灣渡口相毗鄰。東側經崎嶇的坡道延伸到小南門,西側連接任家坡街道??梢哉f,登云坡四通八達,是老城通往東西南北交通樞紐的匯集處。
更為重要的是登云坡的歷史與文物價值,現已被列為“安慶市文物保護對象”。據史料記載,安慶之名始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置安慶軍,后升為府,府址在潛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因外族入侵,知府黃干于大龍山之南,盛唐山之麓,盛唐山渡口之北筑磚城,以備戰守,移府治于此。南宋時期,安慶初建磚城歷史遺跡,如今難覓跡象;然而,盛唐山處的登云坡,成為當年古城址唯一的標記,留給后人豐富的聯想,與歷史、文物學者們考證。
早在盛唐山一帶建磚城之前,登云坡處已留下歷史名人的蹤跡。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巡視南方,就登上盛唐山瀏覽,并作盛唐山之歌頌之。另外,東晉文學家郭璞在宣城任太守殷祜的參軍時,曾同文友到過盛唐山,他觸景生情,感慨道:“此地宜城也!”。還有東晉咸和年間,童師和尚在盛唐山西側萬松山麓建太平寺。到了清代,文人王士禎在《皖江懷古》一詩中贊曰:“憶昨經過射蛟浦,今朝還望盛唐山”。
由此可見,古代盛唐山,今登云坡一帶,風水景觀極佳。漢武帝、郭璞、童師和尚的游覽與贊譽,啟示黃干選準了城址。所以,建城后,知府衙署將盛唐山下的城門定為盛唐門,又稱正南門。不僅有紀念漢武大帝曾登臨盛唐山之意,而且以正南門與天上的南天門遙遙相望,使城有靈氣,山有剛氣,人有旺氣。當年,京城從水驛送到安慶府的圣旨、詔諭;以及官員所乘之船一律從盛唐山渡口靠岸,安慶地方官員出正南門舉行隆重的迎接儀式。
明清朝代,安慶官員、商賈、社會名流等,都重視登云坡一帶“風水寶地”。先后在此處周圍大興土木,建廟宇、寺院。有:清真寺、探花弟、藥王廟、城隍廟,以及任塾宅弟等。
安慶登云坡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特撰文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