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橋街老集市
作者:吳牧

安慶城西大新橋,原名大金橋,滔滔皖河水從橋下流動,匯入長江。大新橋瀕臨大江、皖河,靠近古渡口,是大江南北的交通樞紐。此處原來舟楫如織,桅桿林立,商貿發達。
據史料記載,大新橋一帶早在唐代就形成區域性物資集散中心,糧、油、棉、茶葉、毛竹、木材、桐油、生漆,以及菱、藕、魚蝦等農副產品,經此運銷外地。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懷寧縣衙設在山口鎮后,大新橋又與便捷的驛道相連接,經漳葭港、山口鎮,通往潛山、太湖、宿松,以及至鄰省江西、湖北、湖南等區域古官道,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到了明代,大新橋集市規模越來越大,商品交易逐漸紅火,出現了商店、飯館、客棧等。明代萬歷年間,祖籍懷寧的進士、官職已為兵部尚書的汪道亨,一次回鄉祭祖,見大新橋集市生意興旺,而橋面狹窄,車馬難以通行,于是便捐資修建大新橋。新橋為長十米、寬四米的石孔橋,橋頭鐫刻他題寫的“八省通津”橫匾一方,以示生意興隆通四海。
隨著集市貿易的發展,大新橋、小新橋、女兒橋、廣濟橋、月字橋、便民橋等,將以橋定名的街道相連接,商販在此擺攤設點,搭棚開鋪,開展多種經營,最興旺的是糧、油、棉、糖、粉、茶葉、生漆、桐油等貿易。為招攬客戶,商家紛紛亮出招幌。糧行在商鋪前豎起一根杉木柱,上掛無底斗或升,下綴紅綢帶,無底斗升,寓意量之不盡,財源滾滾來之意。面粉店招幌是斗器平面模型,四周涂以金黃色,中間藍色鑲邊加以區別,有的直接掛上木牌,寫上“上用玉面白雪”。而油坊懸掛一只象征磨盤的圓形木牌,中間的磨孔為方孔,四周書寫“小磨香油”字樣,遠望如枚大銅錢。還有以制粉工具柳籮與粉篩模型作為粉店的幌子。每逢秋后新糧豐收,江面運糧船只如織,糧行忙于日夜收購,各家糧行在實物幌下掛起一串紅燈籠,映照無底量器。
清代,在離大新橋不遠的鹽店巷,設立官辦鹽務督銷處,以鹽業帶動大新橋街集市的繁榮,吸引大江南北的客商,促進日用雜品、飲食、服務業、運輸業的興起。由于沙漠洲靠近皖河口,大新橋集市進一步延伸到沙漠洲一帶,成為五谷雜糧的重要交易場所。安慶城附近的懷寧、桐城、望江、潛山等地農民,也將糧食、山貨等,用船運往集市碼頭,向糧、粉、油行出售,再由各行轉售到外地客戶。集市已向商市發展,出現管理市場的機構。一些經紀人從中周旋,辦理評價、過秤等事宜。清代中期,大新橋集市商店如云,有開源、程天長、大順和、汪萬和等雜貨、槽坊、醬園,以及藥材、錢莊、糧行、鹽店、米店等大小商號數百家,僅米行就有三義太、吳裕泰、王義發等三十余家,分布在月字街、廣濟橋一帶。
清末民初,由于安合公路建成,加上沙漠洲擴長,逐漸堵塞航道,使設在大南門沿江一帶的輪船貨運碼頭加速運行。安慶水陸運輸由城西向城東轉移,大新橋街老集市漸漸冷落下來,但它是安慶商業的萌芽、市井的基礎,值得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