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脈:那些街
作者:吳 牧

街巷是城市的脈絡,是時代變化的晴雨表。安慶城老街古巷二百余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與傳說,人文與景觀,趣味與風韻,民俗與鄉情,建筑與格局,都融入街巷濃濃的詩情畫意中。倒扒獅、四牌樓、三牌樓、墨子巷、近圣街……一一走來,歷史的幽蘊與城市的繁華交相輝映。
古韻飄逸———大南門
大南門街建在原盛唐山的“一指崖”,即漢武帝劉徹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下巡狩登臨之處。清代文人王士禎,在《皖江懷古》詩篇中留下:“憶昨經過射蛟浦,今朝還望盛唐山。大江日夜流如昔,武帝雄風去不還”等詩句。此街向北連接四牌樓街,直通呂八街、雙井街,到達菱湖風景區。向南沿坡而下,通往盛唐門,與長江渡口、碼頭相毗鄰。東側經崎嶇的登云坡延伸到東南康濟門;向西連接任家坡,四通八達。
由于大南門街附近,古代風水景觀極佳,漢武帝、郭璞、童師等名人,觀光游覽與贊譽過此地,啟示南宋安慶知府黃干才選準了城址。所以,安慶建城之后,明清朝代官員,商賈名流,都重視盛唐山一帶的“風水寶地”。先后在這里大興土木,建廟宇、寺院等宏偉的建筑,有清真寺、探花第、藥王廟、府城隍廟,以及任塾宅第(后為“太平天國英王府”),還有長嘯閣、霄樓、三江第一樓、圯園等勝跡多處,供歷代文人墨客尋幽探奇。
清代,因府城隍廟、藥王廟建在大南門街東側,廟內香火極旺。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當時人們將城隍示為護城之神,藥王看成包醫百病,消災祛病的神靈。街道兩側除了商家開設的香燭、鞭炮、冥票、香紙店外,一些中西藥店也紛紛登場。中藥號有:余良卿、佘良鄉、余長春、湯池春、益壽堂等。不久,華美、集成、羅威等幾家西藥店也掛牌營業。因此,大南門街又稱為藥王廟街。每年舉行藥王廟會期間,在這里舉辦中藥材展銷會。街頭巷尾擺滿著潛山、太湖、桐城等縣藥農運來的茯苓、辛夷花、天麻等中草藥,供中藥店與顧客選購。
值得一提的是“余良卿膏藥號”,從擺攤賣藥,發展成名震大江南北的老藥號。清咸豐年間,戰爭不斷,太平天國軍隊與曾國藩湘軍在余家灣、集賢關一帶多次鏖戰。鄉村郎中余良卿為避兵禍,舉家遷到安慶城內。他與妻子先在大南門街的藥王廟旁邊的屋檐下擺攤賣藥,后見生意有所起色,便租了一間鋪面,與老伴用賣藥的錢,購五斤麻油和二斤鉛粉,在鍋內熬成藥膏,攤在皮紙上制成膏藥出售。由于膏藥價格便宜,療效好,深受患者歡迎,購者逐漸增多,生意門路打開。余良卿為將生意做大,接著,又添制制作膏藥的簡陋設備,鐵鍋、碾槽、石磨、火缽等,采用前店后坊式的手工生產膏藥,增加產品,開拓銷售渠道。特別是湖南、江西木商與排工,途經安慶停留,繼而到江蘇、浙江長途放木排販運,先向余良卿號付定金,返回時提貨結帳。余良卿號有了足夠的資金,研制成“鯽魚藥膏”新品種,使患各種腫瘤、癰疸的人一貼即愈。“鯽魚藥膏”被譽為“安徽三珍”之一,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東南亞國家。后來,就連小說家古龍先生對“余良卿”膏藥號也發生興趣,他在創作武俠小說《絕代雙驕》時,特意將書中主人公小魚兒安排在“余良卿”當了半年學徒,從而使余良卿膏藥號聲名遠揚。
商市繁華———四牌樓
四牌樓街名,是以街頭上豎立的一座牌樓,有四面題匾而定名。東曰富壽,西曰布德,南曰承德,北曰中和。以布德、承德來體現富壽、中和之意蘊。
自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巡撫部院設在安慶城后,四牌樓街愈加興旺,成為皖省最繁華的街道之一,有“安慶第一街”的稱謂。外地人、縣里人來安慶,必到此街觀覽、購物,了卻心愿,否則遺憾終生。此街吸引力,除了街道兩側店鋪林立,路面是赭紅色花崗石條鋪就,廊檐交錯,曲檻雕欄,門楣上鑲嵌徽派木雕,人物、花卉栩栩如生,楚楚動人,使人們頓生傳統文化的凝重感外,主要是老字號的知名度,一些名產名品聞名遐邇,招攬四方賓客。
四牌樓街從清朝到民國漫長的歲月,已形成以老字號商店為龍頭,為此街增光添色。著名商號有:“胡玉美”、“麥隴香”、“稻香村茶食店”、“馬公興清真館”、“寶成銀樓”、“正泰昌金號”等。特別是“胡玉美”,從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創辦以來,產品榮獲國際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與國內多項獎勵,產品遠銷國內外。它與北京“全聚德”、“六必居”、上海“冠生園”等名店并駕齊驅。“麥隴香”的糕店盛名遠揚,還有馬公興的早點綠豆圓、油餅,以及清真菜燜羊肉,果餡丸子,鴿蛋蒸菜,清蒸鰣魚、牛肉脯等,形成獨特的少數民族風味,使人流連忘返。
“花香蝶自來”。四牌樓街名優特產品,打造出一張張城市名片,不僅使安慶人,就是海外一些華僑,紛紛發表文章贊譽四牌樓街的昌盛,抒發思鄉之情。
民國三年(1914年),作家葉靈鳳隨家人在安慶城住過短暫的歲月。一天,他同母親一道去逛街,在四牌樓街“胡玉美”老店,母親購了幾瓶蝦子腐乳?;丶液?,葉靈鳳向蝦子腐乳上滴了點麻油,吃起來覺得有滋有味。隨后,他經常到“胡玉美”買蝦子腐乳,從而越吃越有味道,似乎吃上了“癮”。他對胡玉美的蝦子腐乳念念不忘,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后來,葉靈鳳定居香港,?;匚段r子腐乳的滋味。直到1957年,葉靈鳳與文友回大陸作羊城之游。當他經過廣州中山路口的“致美齋醬園”時,偶然發覺該店食品陳列柜中,擺放著胡玉美蝦子腐乳,不覺激動地跳躍起來,高聲喊著:“久別重逢,我總算能再次品味安慶胡玉美的蝦子腐乳了!”不久,他欣然提筆寫了篇《記胡玉美蝦子腐乳》,以紀念這段人生經歷。
四牌樓街商市的繁榮,功于名店名品。這些老字號企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品牌的品位,以傳統文化為精神支柱,探索經營管理模式。
四牌樓街留給我的記憶是:街上人頭攢動,勢如潮水,行商、商販有的肩挑貨擔,有的挎著背包,前來批發、購物。外省小商小販也趕來推銷小商品,以古老的竹笛、嗩吶、銅鑼、撥浪鼓、胡琴、鈸,傳播聽覺符號,招搖過市。伴隨著激越、悠揚的長、短吆喝、唱賣聲,形成別有韻味的交響樂,悅耳動聽……
流芳溢彩———倒扒獅
倒扒獅街是安慶城東西走向的主要一條橫街。明朝時,連接城西古城墻附近的懷寧縣署前“縣署正街”,街口面對府學宮,延伸到東南城門康濟門旁的高井頭街。倒扒獅牌坊是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前,為刑科給事劉尚志所立,是極其珍貴的古跡。
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條街具有革命傳統,已載入史冊。1861年農歷八月初一,湘軍攻占安慶城時,太平天國戰士在主將葉蕓來率領下,在倒扒獅街周圍與清軍展開巷戰,二萬余人壯烈陣亡,無一人投降。1919年6月初,安徽省學生聯合會及安慶各界,在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提倡國貨,抵制日貨,在這條街設立國貨販賣部,專門販賣幾所學校的學生精心制作的手工業品,以示愛國熱忱。因此,這條街又稱國貨街。
早在清朝嘉慶年間(1696———1820年),徽商就挺進倒扒獅街。休寧胡惠孚在此開辦安慶第一家墨莊,不久休寧郭雁秋開設“立記胡開文”筆墨莊。一錠錠徽墨似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色彩斑斕。如“御園圖”古墨,是工藝名家搜集北京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故宮、北海等名園的風景繪制而成。還有“西湖十景漆墨”、“瀟湘八景墨”、“八寶五膽墨”等,滿街徽墨飄香,文苑留芳。緊接著,休寧陳壽徽又在此開辦“松筠閣”紙坊,專門經營全國各地名紙,兼及印刷業務。
徽商逐漸進入倒扒獅街,除了經營錢莊、典當、綢緞、南貨業之外,還興辦工場和手工作坊。綢布業、紙業、茶業、糖雜業、食品業等,商號鱗次櫛比,滿街招牌林立,相映生輝。
徽商為聯絡商旅,敦親睦之誼,敘桑梓之樂,還在倒扒獅街的背面墨子巷街興建徽州會館。白墻黑瓦的徽派樓臺連接戲臺,大殿巍峨壯觀,寬敞靜幽。中殿祭關公,東、西殿供忠烈,殿東啟別院供奉大儒朱熹夫子神像,兩邊停放著徽州已故的知名官坤牌位。每年春秋舉行大祀,會館香火旺盛?;丈炭傄獢y同家人上會館祭奠,燒香默叨,報恩德,捐資許愿,祈望財運亨通。
倒扒獅街名氣最響的招牌,讓老安慶人記憶猶新的是“劉麻子刀剪店”。它的知名度超過徽商開設的商號。劉麻子原名劉朝山,因其面部有少許麻子,故綽號“劉麻子”。他是河北冀縣人,原是位鐵匠,會武術。三十歲時,父母雙亡,便獨自闖蕩江湖。民國初年,劉朝山來到安慶,先在倒扒獅旁擺地攤,賣武術器械大刀、長矛,但生意不景氣。他通過了解市場,得知安慶沒有生產民用刀剪的店鋪,劉朝山便改變經營渠道,專賣刀剪、剃頭刀等“三刀”,不久開辦“劉麻子刀剪店”,想與北京“王麻子刀剪店”比示高低。劉朝山有一手絕技,打造的刀剪鋼質硬,淬火好,不帶砂,不夾灰、不卷口等優點,而且實行“三包”,即包退、包換、包修。以誠信為本,服務百姓,使生意一下紅火起來,刀剪很快占領安慶城鄉市場,擴大在省內外的知名度。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人民路逐步拓寬改造,倒扒獅街因街面狹窄,生意漸漸冷落下來。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這條老街商市又呈現繁榮,街邊清節堂一帶率先形成小商品市場,江浙一些商戶與安慶個體經營戶在此開店經營,使全國各地商品像潮水似涌來,產品琳瑯滿目,五光十色,美不勝收。老樹重發新枝,繁花似錦繡。
2003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記者,來到倒扒獅街拍攝清節堂小商品市場,錄制商貿興旺情景,使這條街又走向輝煌。2007年,由國家建設部頒布:安慶倒扒獅街區與大觀亭街區為國家歷史文化老街。喜訊傳來,市民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更加熱愛安慶老街,追憶它那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展望它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