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池巷
作者:金秀華

從鴛鴦柵一路向南,穿過曲折悠長的臥石巷,就到了墨子巷。隔著墨子巷有一條小巷一路向南通往宣家坡,這條小巷子,是老安慶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蓄水池巷?,F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知道鴛鴦柵、臥石巷和蓄水池的名號,不過說到建新街,很多人都知道。而這一順溜兒的三個地方,就是如今建新街的前身。
順著鴛鴦柵向南,是一條彎來折去的小巷子,蜿蜒著穿過墨子巷居民區。這里是一片鬧中取靜的好地方,雖然兩側的建筑都有些年頭了,但是間或現于眼前的一棵綠樹、幾叢鮮花,伴隨著幾聲嬰兒哭啼聲,幽靜中透出勃勃的生機。這一條貫穿南北的小巷子,就是臥石巷,名字很有些古樸的意趣,不過現在也慢慢地被人們所淡忘。
臥石巷的南側和墨子巷相接?!稇褜幙h志》(1915)安慶城廂圖顯示,臥石巷和蓄水池巷隔著墨子巷直面相對,而現在兩條巷子口稍微錯開了點。在一家超市和一個蛋糕房之間,古老的蓄水池巷在眼前一路向南。在巷子西側的建新小區里,就是蓄水池的舊址所在。走進這個不太年輕的小區,觸目所及的是樓棟、樹木、水泥路面,實在看不出哪里和蓄水池、和水相關。
“蓄水池早就被填平了。我們小的時候還見過呢。”居住在附近的老居民唐國平回憶說,蓄水池就是一個小池塘,周邊的居民俗稱其為“烏龜塘”,面積不大,水深也有限,經常有人在邊上洗衣洗菜。雖然只是個小池塘,但是對于當時周邊的居民來說,卻具有著特別的意義。
張健初先生的《老安慶》中介紹:“安慶老城錯綜復雜的街巷中,有兩條街與‘火’有直接或間接聯系,其一是城東火正街,其二是城南蓄水池。”“蓄水池街名直白,就是為老城突發性火災備用的蓄水池,隸屬于清末建立的民間組織鎮安水龍局。”
由此可見,蓄水池不僅僅給居民提供洗菜洗衣的便利,還有著消防的作用。漫步走在蓄水池巷,小巷狹窄且起伏曲折,大約只有3、4米寬。據周邊老街坊說,這里之前更為狹窄,有的地方大約也就1米左右寬,而巷道兩邊的居家住房、經營店面都是磚木結構的。如此一來,一旦發生火災就難以撲滅,消防安全就成了周邊居民心中極為重要的事情。而有著這么一個蓄水池近在咫尺,對于平實的百姓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心理安慰。
提及蓄水池,不得不說一說當年老安慶的那些“消防志愿者”。史料記載,早在同治年間,安慶老城就有民間自發成立的消防組織“水龍局”,除了蓄水池鎮安局外,另有橫壩頭的清平局,三步兩橋的保安局,鴛鴦柵的安定局等。一旦發生火災的銅號或者銅鑼一響起來,救火會的成員就挑水一擔飛奔火災地點,不僅為了救人,也為了自救。
那一池碧水如今是芳蹤難覓,可是蓄水池這一淺白的地名,留給后人的是關于熱血、勇敢、智慧的無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