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手書家訓
家譜乃傳家至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譜對于修身齊家,至為重要。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風,不妨從重視家族、重視家譜、重視家訓開始。
宋代大儒朱熹曾為家譜題詞“家寶”,足見其對家譜的重視。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等,是同宗共族的血緣家族,用來記載本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對歷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遷徙、人口流動、族產名績、科舉仕宦、傳記藝文、婚喪祀典、族規家法等都有詳盡的記載。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據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譜的編修體例以歐陽修、蘇洵所創歐蘇體例最為家喻戶曉。元代著名學者柳貫就曾說過:“大抵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則國之治亂興亡,不可得而見,志不纂,則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處不可得而見,然郡、邑之與國、家一理也。”(《柳貫詩文集》)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也曾說過:“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并論,說明家譜的重要性。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
古代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等著作中,參考引用了不少譜牒的珍貴材料,才使史書更加完備與準確。
玉牒是皇家的家譜。宋代皇室家譜《仙源類譜》,可謂彌足珍貴。該譜記錄了宋太祖、太宗和魏王之下六世以后的皇親世系,是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玉牒。這部玉牒成譜年代約為南宋初年,雖然僅存殘譜一頁,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極少而彌足珍貴。此皇室家譜目前只有兩件,分別藏于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相比之下,清代玉牒記載的內容較為翔實、裝幀華麗?,F存的千余冊清代玉牒,是我國惟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譜。
中國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于規范人生和教育子弟都很有意義。古代顏氏家訓、柳氏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古代學問大家無不深諳譜牒之學。唐宋時期,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他們既是文學大家,也是譜學大師。韓愈與柳宗元,推崇家學、家譜與家訓,自不待言,“三蘇”與歐陽修,創立“蘇式”與“歐式”的修譜范式,影響更是深遠。家族編修家譜,制定家訓,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請名賢巨儒,宦游舊交,作序寫傳,參與考訂。元明時期的“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九世同居,號為“江南首族”,治家典范。歷代帝皇推崇備至,褒獎不斷。除了族長敬業持家外,大儒柳貫、吳萊、宋濂等的積極參與鼎力支持,可謂功不可沒。
2009年9月,《孔子世家譜》續修出版,這對百家姓重修全國性的“大族譜”樹立了典范,一股華人尋根與家譜收藏的熱潮,正在全球范圍內悄然升溫?!犊鬃邮兰易V》續修工程圓滿完成,為儒家學說提供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檔案,也對政治學、文獻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地方史等各項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同時也為海內外孔氏族人認祖歸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犊鬃邮兰易V》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社會影響最廣泛的中國家譜之一?!犊鬃邮兰易V》詳細記載了孔氏家族2500多年的發展歷史,它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家族縮影。這個命運跌宕起伏的家族,其兩千多年的變遷史,如今都濃縮在80冊共2000多萬字的家譜中。
《孔子世家譜》的續修出版,是我國政府重視家譜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近年“家譜重修熱”背景下的一項重要成果。在《孔子世家譜》率先出版后,目前基本編修完成或正在續修的全國性家譜的家族,就有孔氏、李氏、王氏、黃氏、陳氏、顏氏、邱氏、舒氏、方氏、柳氏等五六十個姓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全國通譜,如雨后春筍般出版面世。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家譜的收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呈現出起起伏伏、冷熱不一的狀態。破“四舊”時期,幸虧一些有識之士,如鄭振鐸等人,曾經搶救性地購買收藏了大量廢棄舊家譜,使家譜文化得以承傳。目前,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西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各大圖書館,就收藏了不少中國家譜。據了解,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仍在千方百計購買部分缺藏的家譜,同時也在倡議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譜贈送給公立圖書館收藏。
家譜,是家族私藏的“傳家之寶”,一般不會輕易轉讓。近年來隨著家譜收藏熱日漸升溫,家譜資源明顯短缺,價格也隨之攀升。
隨著尋根熱的興起,家譜收藏正逐漸升溫。不少家譜學者和尋根者,開始收藏現代印刷版的家譜和數字光盤家譜,也同樣具有收藏、研究與尋根問祖的指導價值。
(作者系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世界姓氏文化促進會創會會長、中華姓氏大講堂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