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縣任盧氏源流初考
盧力華
任盧氏(盧,現在簡化為盧;任盧氏,通常稱盧氏)創姓于安徽省太湖縣。這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姓氏,繁衍的歷史才六百余年。據《太湖縣任盧氏宗譜。任盧宗譜序》記載:“明洪武初【注:洪武(1368-1399)】,予族自鄱陽瓦屑壩遷至湖(即太湖縣)。始祖安四公本任姓,出贅盧氏,此予任盧二姓之由來也。公昆季十有二,隨父千戶公徙江南廬江。公因贅盧,居皖之黃稚畈,繼遷湖之銀珠塔,距塔里許,名盧家塝。”又云:“安四公系出樂安(江西)任氏。”太湖任盧氏尊安四公為“遷湖始祖”,子孫生前姓盧,身后歸宗姓任。
據云:千戶公不久任職云南,闔家隨遷。后不可考。
一、遷湖始祖:
一世祖:安四公。據宗譜“安四公”名下記載:“妣,盧氏。公因招贅從盧姓。初自江西瓦屑壩遷至湖之白沙畈保二甲東鄉名盧家塝三里許,又名盧家嘴。”安四公墓尚在,每年清明節均有任盧氏子孫前往祭掃。
公生子一:一真。
二世祖:一真公。譜載:“公生平甘淡泊,戒葷酒,覓靜地以居,盧家嶺是也。自號妙應宗司。妣:蔡氏。生子四:青山、彌山、明山、月山。”公妣合葬盧家嶺麥地沖蛇形地,背倚筆架山,面對飛鳳朝北斗。子孫年年祭掃。
相傳一真公攜家室,同一徐姓、一朱姓同鄉,向太湖西鄉山區進發,來到太湖縣李杜鄉與城西鄉交界處的金子坳一帶,三人插標為界,比鄰而居。盧姓居金子坳以西的魯家山(改名盧家嶺,后為盧嶺村,現并入錦雞村),至今歷600余年,二十余代。
公生子四:青山、彌山、明山、月山。
三世祖:青山公。譜載:“行一。同彌山公隨父居盧家嶺。妣:陳氏。生子二:道常公(分居龍門山)、 。
彌山公。譜載:“行二。元妣:陳氏;續妣:朱氏。生子三:道文、道武、道興。”
明山公。譜載:“行三。妣:黃氏。生子一,遷黃梅縣。”(時間約在1450年左右)夫婦合葬盧家嶺下派,墓仍在,有碑。碑文有“生子一遷黃梅”等字樣。子名未詳。
月山公。譜載:“行四。妣:洪氏。生子六:鎬、祺、洞中、鍲、建、冰。”(月山公世居銀珠塔。)夫婦合葬盧家嘴下派。
譜載“遷湖初祖”情況:
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
青山公——道常公——致敬公、
道經公——致遠公、致同公
彌山公——道文公——致錡公
道武公——致通公
道興公——致鑑公
安四公——一真公——明山公( 生子一,未載名字,遷黃梅縣)
月山公——鎬
祺——梅
洞中——震昂公、震晁、震~
鍲——祥(遷荊州)、祐、祚
建——楟、杜、柱、杉、桃、杏(桃、杏外出不知處)
冰——昌、嵿、辛、福
二、宗派:
據譜載,第一世至第九世未立宗派。從第十世開始,宗派為:
朝正應賢良,家和慶永康。成名宗孔孟,德盛定興昌。
孝友詒謀遠,詩書世澤長。人文蒸后起,聲譽競蜚揚。
上述宗派為民國十三年五修宗譜時所定,1991年六修宗譜時又有所修訂。
“一世安公二世妙,三世同山四世道,五世為致六為世,七仕八紹九祥號。自道迄祥凡六傳,月公支下派改造,相沿代遠且年湮,未便各正祥究討。迨至譜傳十世朝,同歸劃一無差謬。冬斯慶衍千百年,瓜迭綿延億萬兆。”
三、堂號:奪標堂。
郡望:范陽郡。
堂聯:范陽世澤,奪標家聲?;颍簥Z標家聲遠,范陽世澤長。
范陽郡即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一帶,乃盧氏創姓之地。姜太公之后高傒封于盧,逐以盧為姓,繁衍至今。為什么稱“奪標堂”?聽老人們說,源于二世祖一真公初到盧家嶺時的插標為界。但本人懷疑出自某個與盧氏有關的歷史事件,待考證。
四、任盧宗祠:五修宗譜載有《新建祠堂志》一篇,志云:“同治己巳歲十五年(1869年),十五世孫雁南。。。。。。等欲繼先人之志而述其事,倡議修建。。。。。。相方視址于嶺(即盧家嶺)之陽,與老屋相毗連兼接壤先人之墓側(距二世祖一真公墓不出百米),差近古人建祠遺制。經之營之,不數月而功竣。而祠之梁棟幾筵不事丹青,不尚雕鏤,昭其儉也。堂上尊遷湖安四公為始祖,取別子為祖、繼別為宗之義,而百世不遷者也。其列代伯叔祖左昭右穆咸在,無僭越焉,無紊淆焉。而額乃顏之曰:‘任盧宗祠’,蓋與譜相表里,則亦推其所自出而不忘本云。”
祠堂為一進三重,青磚到頂,十分堅固,巍峨。中有天井,旁有東西兩廂。后面的靠山極似一太師椅,兩邊操手及其對稱。山下竹林密布,山上松樹成蔭。門前一排古柏,一口池塘,環境及其清幽。
建國前,祠堂乃祭祀、修譜和家族聚會之所。后來廂房曾改作學校。七十年代中期,這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建筑,被當作“四舊”而拆毀。原址在“農業學大寨”中改造成旱地?,F在,只有祠堂左邊山上,一棵百年古松猶在,似在數說著當年盧氏子孫祭祀祖先的盛況。
五、古佛庵:古佛庵,位于盧家嶺與斑馬沖交界處的半山腰上,坐東朝西,背倚李家嶺,南屏老虎峰,面朝獅子崖。距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僅數里之遙。老虎峰—獅子崖是花亭湖風景規劃區景點之一。若登上老虎峰(海拔765米,山體形如金字塔,立于花亭湖南岸,湖上艇中清晰可望),坐于山脊巨石——老虎石之上,俯瞰花亭湖,如明鏡嵌于翡翠之中,船行腳底,機聲可聞。旁有石洞,深不可測,名老虎洞。山中多有奇觀可探。今人黃文中先生曾撰一聯贊云:“虎嘯龍吟丹鳳舞,山高日近白云低。”筆者亦曾寫過一首拙詩《題老虎峰石虎》:“云中猛虎暗磨牙,長嘯一聲散落霞。東嶺九龍驚四顧,西山獅子伏深崖。”西面的獅子崖亦有“文筆插天”等景觀。
《任盧宗譜》中載有創修宗譜時的修輯應求(字夢符)公的《題古佛庵詩二首》。詩有序云:“予祖創建古佛禪剎越今二百年所矣。窗涵疊嶂,榻耳鳴泉。月光共嵐氣浮來,花徑并香臺接藹。蓋人往而風景猶留遺跡也。賦此志勝焉。”詩云:
其一
峻嶺中鋪數畝平,安禪更覺入虛清。
鶴營巢處乘霜雪葉龍聽經來寄水聲。
翠積欲流青壁斷,塵飛不到白云橫。
遠公倘為開蓮社,應許詩題物外情。
其二
曾比山家事亦平,逢僧話卻俗懷清。
花飛戶外成空色,磬度林間失籟聲。
剔蘚字看碑石古,撥爐香散野煙橫。
往來幾識禪中趣,想見當年我祖情。
三修修輯和睽公《敬步應求公題古佛庵原韻二律》:
其一
古剎登臨氣自平,峰高倍覺涌泉清。
霜凝苔徑林留跡,風助松濤夜有聲。
青聳危巒嫌月小,翠含修竹雜云橫。
愿瞻佛像頻參拜,微笑拈花世外情。
其二
譜堂地藉佛堂平,修輯釐然世次清。
虎嘯巖藏名寺影,龍吟松和晚鐘聲。
高山境隔塵氛遠,流水歌傳玉笛橫。
欲妥先靈來此處,感余木本水源清。
按詩序推算,古佛庵創建至今已逾450年。譜載“予祖攜家傳唐朝古剎”云云,可見其另有來歷,惜乎不可考。古佛庵的一個特殊之處在于,它是任盧氏家族的“香火庵”。早先庵中既禮佛又敬祖。庵堂既是佛堂,又充祠堂,有時還臨時辟為譜堂。直至“任盧宗祠”建成(1869年后),才佛、祖分開祭祀。
據老人云,過去古佛庵香火很盛。庵堂有上下三重,祀觀世音菩薩等佛。傳說庵里曾住持過一位老僧,功夫了得。每每庵中斷了火種,他就兩腋下各夾一個簸箕,飛到對面獅子崖下的査家嶺化火種回來做飯。老僧圓寂后,葬于庵東邊的山宕里,上有丈余高的石塔。石塔仍在,只是被人推倒于其下了。
建國初年,十八世祖采藻公曾帶領村民組建互助組,并在古佛庵前后開辟萬畝果園,轟動一時。他因此被評為勞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遙想當年,桃花如面,梨花似雪,雖未見結實(氣候不適宜),倒也滿可成為一景。后改為林場,經營至今?,F在偶爾還能見到當年栽植的梨樹,挺立于山坡之上繼續見證古佛庵興衰的歷史。
庵內重要文物有:生鐵鑄成的大鐘一口,重八百余斤,鐘身鑄滿銘文。舊傳“龍鳳庵的鼓,古佛庵的鐘”,二者皆有名??上г谖灏四甑拇鬅掍撹F運動中,被砸毀后煉出一個大鐵坨,成了某些人工作積極的成績。另有直徑達一米的鼓一面,銅簽一百支。后來,庵被拆,鼓被毀,銅簽散失。
四百年中,古佛庵由最初的三間小茅房,逐漸發展成上下三重的巍峨佛堂。她經歷了四個世紀的自然風雨和朝代興替,見證了任盧氏世世代代在盧家嶺扎根,創業,興盛的歷史,見證了他們的勤勞、善良和喜怒哀樂,已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風格,成為了太湖佛教文化之林的一支奇葩。
古佛庵,沒有毀于戰火,不是毀于盜賊,而是毀于自己的子孫。悲夫!
六、任盧宗譜:凡六修宗譜,簡介如下:
創修于清乾隆廿一年歲次丙子(1756年),第一序為時任太湖縣令吳易峰撰,題為《任盧氏宗譜序》,第二序為進士出身的翰林院編修喻煒澂撰。續修于嘉慶十八年歲次癸酉(1813年);三修于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1848年);四修于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1889年);五修于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1914年);四十年代曾擬修一次,組稿已完成,即將付梓,因戰事被迫中止;六修于公元1991年。
七、遷出情況:
自二世祖一真公遷居盧家嶺后,太湖任盧氏實際上已經遷離一世祖的居住地——銀珠塔(亦在太湖縣境內)。二世祖定居盧家嶺,使盧家嶺成為了太湖任盧氏的實際發祥地。從第三代開始,就陸續有人遷出謀生發展。據譜載,第三代中的明山公的后裔遷往湖北省黃梅。五世祖中的祥公遷往湖北荊州。桃、杏二公外出不知處。
此后遷居者大多未載明,但從墓葬地可以知道遷居的一些情況。大體是,歷代遷往湖北鄖陽府一帶,陜西周至、山陽、紫陽一帶,安徽霍邱一帶。為便于早已遷出太湖縣的任盧氏宗親們尋根問祖,我將根據宗譜記載陸續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