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蕪,1934年小學畢業照)
安徽桐城方氏,乃桐城縣大族,方、姚、馬、張、何等世家大族,通過聯姻等途徑,影響深遠。這里梳理的方氏家族,非以方苞為代表的方氏,而是以方宗誠為代表的桐城方氏。舒蕪《我非方苞之后》稱,以方苞為代表的桐城方氏,為“桂林方”,為“大方”;方東樹、方宗誠為代表桐城方氏為“魯谼方”,也稱“獵戶方”,為“小方”。晚清民國以降,桐城小方杰出人物輩出,不僅涌現出以方瑋德、方令孺、舒蕪為代表的文學家,還涌現了何均、楊永直(方璞德)等政治官員。以下根據《舒蕪口述自傳》(中國社會科學版)和方琯德著《胭脂巷的子孫們》(北京燕山版)及有關網絡資料,對桐城“小方”家族(自方宗誠始)的譜系及人物進行考述。
方宗誠生子方守彝、方守敦。
方守彝生子方孝朗、方孝深、方孝沖、方孝遠、方孝寬,生女方淑蘭、方孝姞、方愫悌。
方孝沖生子方重審、方重堅、方琦德、方珂德、方璞德、方瓊德、方琯德、方琥德,生女方瑛德;
方孝遠生女方薇、方珍、方應蓮。
方守敦生子孝旭、孝徹、孝頡、孝岳、孝博,生女方令孺、方令完。
方孝旭生子方瑋德、方祚德,生女方祁德;
方孝徹生子方筠德;
方孝岳生子方珪德;
方令孺生女陳慶紋、陳慶絢。
方淑蘭生子宗白華;
方孝姞生子姚均(佛同)、姚圻;
方愫悌生女鄧譯生(方瑞)、鄧宛生,方瑞后嫁戲劇家曹禺。
據有關材料顯示,方守彝及方守敦之下一輩,共有孝字輩兄弟10人,女公子名姓可考者僅6人,且方令英(八姑,嫁外交家孫伯醇),不知是守彝還是守敦女。
1.方宗誠(1818~1888),清代學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字存之,號柏堂,官棗強知縣,論學宗程朱,建正誼講舍、敬義書院,集諸生會講,從游甚眾,有《柏堂全集》、《志學錄》等。
2.方守彝(1845~1924) ,字倫叔,號清一老人。安徽
桐城人,方宗誠之子。祖居桐北魯洪,后遷移于邑城。守彝幼時,勤于學業,常孤燈夜讀,達旦不寐。后師事鄭福照,學益精進,成諸生,官太常博士。遺作有《網舊聞齋調刁集》二十卷,另有與陳澹然等合著《方柏堂實考略》五卷。
3.方守敦(1865~1939),字常季,更字盤君,方宗誠之子。近代較有聲望的詩人、教育家、書法家。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隨吳汝綸往日本考察學制,回國后,力助吳氏創辦桐城學堂,支持陳獨秀在安徽興辦公學。1904年與李光炯等創辦蕪湖安徽公學。1939年與姚孟振等重印《桐城續修縣志》??釔蹠?,隸書碑體皆具風韻。方守敦逝世后,客居江津縣的同鄉在羅漢寺為他開追悼會,陳獨秀送此挽聯云:“先生已死無鄉長,小子偷生亦病夫”。
4. 方孝遠(1877~1958),以字行,原名時簡,安徽桐城人,1877年9月生。清附生。日本工業大學畢業,清末歸國,旋應學部考試,授進士、翰林院庶吉士。人民國后,任安徽工業學校校長、安徽省實業廳廳長、省通志館纂修。1952年8月聘任為中央文史館館員。
5.方孝旭(1887~1953)字時晉,曾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研修文史。任湖南長沙師范、池州師范、省立二臨中、桐城中學等校教員。建國后,歷任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民主人士代表、縣人民法庭審判委員會委員、省文史館館員。逝世前,囑其子女將家藏珍貴古籍、書畫、碑帖等類文物計1900余件(冊)全部捐獻給國家,現均保存于省博物館。
6.方孝徹(?~1935),名時亮,曾在國民政府考試院工作。工詩,取法謝靈運、杜甫、韓愈三家,詩作富有情感,有《解虛軒遺詩》一卷附雜文一卷存世。
7.方孝岳(1897~1973),名時喬,又名乘,字孝岳。1918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19年擔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講師,翌年任上海印書館編輯。不久,赴
日本東京大學進修。進修兩年間翻譯出版歐洲大陸法律思想小史。1924年自日本回國,先后在
北京大學、
華北大學、東北大學師范學院、
廣州中山大學、
上海圣約翰大學任教。1949年至1971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授,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散文概論》、中國文學批評、左傳通論、尚書今語、漢語語音史概、廣韻研究導論、廣韻聲類、廣韻韻圖、廣韻便覽、廣韻又音譜、集韻說文音等。
8.方孝博(1908~1984),又名方竑,1930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攻讀物理,同時在中文系選修理學、文字學。1934年畢業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遷往重慶,改任中文系講師、副教授1945年又隨校遷回南京,先后教授光學、先秦哲學及文字學等課程1951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建設,舉家移住蘭州,先后在蘭州大學、甘肅工業大學、甘肅教育學院、西北師范大學任副教授、教授、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并曾兼任蘭州大學教育工會主席。著有《荀子選》、《墨經中的數學和物理學》、《文字學綱要》等。
9.方令孺(1897~1976),方盤君之女,散文作家和女詩人。1923年留學美國,在
華盛頓州立大學和
威斯康星大學讀書。1929年回國后,先后任
青島大學講師和重慶國立劇專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
編審。1943年后在
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后被選為上海市婦聯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
浙江省文聯主席。 1976年9月30日,方令孺病逝,享年80歲。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寫新詩,與
林徽因被稱為“
新月派”僅有的兩位女詩人。1940年后,詩風由朦朧轉向樸實。她的散文文字清新,情感細膩。主要著作有《
信》(散文集,文生出版社1945年版) ,《方令孺散文選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譯著文集《
鐘》等。
10.方令完(l910~1981) ,方盤君之幼女。幼從家學,及笄,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畢業后即任教于安慶黃家獅小學。1938年5月以后,在顛沛流離的抗戰歲月中,先后在廣西桂林中山紀念學校、四川江津國立九中、重慶南開中學任教。1944年春,幾經輾轉回到故鄉,先后任教于桐城縣立示范小學第一分校、桐城縣私立麻溪女中和桐城中學。1951年離桐,于鎮江市第二中學任教。1960年前后,兩度受高教部派遣,前往東德萊比錫大學和波蘭華沙大學教授漢語言文學,凡三年有余。在波蘭工作期間,曾為我國當時駐波蘭大使王炳南輔導中國文學?;貒?,仍返鎮江原校工作,直至逝世。令完文學功底深厚,能詩文。遺詩數十首,中有數首后被收錄于《安徽省名媛詩詞征略》(黃山書社1986年出版)中。
11. 方琦德,就讀于清華大學英文系,“一二。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解放后任杭州市副市長、浙江省人民政府秘書長。
12. 方珂德,后更名為方章,就讀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1952.10~1966.5,任昆明師范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文革初去世。
13. 方璞德(1917~1994),化名楊永直,曾攻讀于復旦大學新聞系,后奔赴延安,在延安中央青委、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委員,上?!督夥湃請蟆飞缟玳L、總編輯,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
14.何均(1919~1998),原名方和璧(方瓊德),社會科學理論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副部級離休干部。1936年9月參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
重慶大學黨支部書記兼中共重慶沙磁區委委員、延安青年干部學校學員、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科員、中央財政經濟部科員、中央黨校學員、中宣部科員、
延安大學教員、
新華社編輯、
朱德總司令政治秘書等職。1953年后,歷任中央書記處第一辦公室農村組組長、
中共中央辦公廳綜合組組長等職,1985年離休。在中辦工作期間,他負責和參加起草了黨中央各種重要會議和大政方針的重要文件,并積極從事我國政治經濟理論的研究工作,發表了一些有深度、有影響的文章,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有重要建樹。
15.方琯德(1921~ 1994),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導演,曾任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理事。1937年參加流動救亡宣傳隊,1938年入四川國立戲劇??茖W校學習。全國解放后,相繼創造過《日出》中的潘月亭,《帶槍的人》中的水兵狄莫夫,《伊索》中的格桑等眾多鮮明形象。導演過《難忘的歲月》、《剛果風雷》、羅馬尼亞著名話劇《公正輿論》等。
16、方瑋德(1908~1935),新月派后期有影響的青年詩人。 1929年在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讀書時,就在《新月》《文藝》《詩刊》等刊物發表寫詩,受到
聞一多、
徐志摩的贊賞。大學畢業后,于1933年赴廈門集美學校任教,并從事創作和
翻譯。1934年到
北京,次年因患肺結核病去世。著有《瑋德詩集》、《秋夜蕩歌》、《丁香花詩集》以及陳夢家編的《瑋德詩文集》。
17.方祚德(1923~992),筆名丁安生、方興、漱因、畢竣等,后更名為
方言。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參加新四軍。曾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報《抗敵報》、(江北報)編輯、記者,新四軍師、旅級政治部機關報《先鋒戰士報》、《前線報》編輯、主編,中共西滿分局機關報《西滿日報》一版主編、編委,中共嫩江省委機關報《嫩江新報》編輯部部長、副總編輯。1949年后歷任新華社東北總分社編委,總社國內部副主任,新華社山西分社社長、新聞研究部副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1986年評為高級編輯。曾任全國好新聞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新聞學科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指導教師。致力于新聞學研究。主編過《新聞業務》月刊。著有《新聞初探》。
18.舒蕪(1922.7.2~2009.8.18),本名方管,學名方珪德,字重禹?,F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1938年向《廣西日報》副刊《南方》投稿時始用“舒蕪”的筆名。1937年考入高中時適逢抗戰爆發,即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輟學,在
湖北、
四川等地農村任小學、中學教師。1944年至1949年,歷任國立女子師范學院、江蘇學院、南寧師范學院副教授、教授,進行文學、哲學的教學與研究。1945年初在
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論主觀》一文。1949年后任廣西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部長、南寧市文聯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南寧中學校長。1952年調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輯室副主任、編審。1979年開始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審。主要著作有《舒蕪集》等。
19.方筠德(方新), 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河北省話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神劍文學藝術學會陜西分會顧問。其母是著名國畫家夏漱蘭,與何香凝老人交情甚篤,方瑞就是何香凝老人的義子。方瑞自青年時代,即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投身到革命隊伍,在部隊文工團先當演員后做領導。 1957年錯劃為“右派”。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方瑞的問題得到糾正,調到河北省話劇院任副院長,并飾演了眾多的主要和重要角色。
20.宗嘉祿,安徽懷寧人。清末舉人,曾游學日本,擔任過江南高中商業學堂校長、安徽省導淮測量局局長、中央大學、安徽大學教授。著名美學家宗白華之父。
21. 孫伯醇(1891~1973),號易簡、簡道人等,安徽壽縣人。留學日本,畢業于日本政法大學,曾任教北京大學,任職當時外交部,后僑居日本,先后在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都立大學,學習院大學等處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與人共同注解《清俗紀聞》,著有《一個中國人的回想》。
22.鄧初,字仲純,安徽懷寧人。鄧石如五世孫,曾任青島山東大學醫學教授。著名美學家鄧以蟄之兄,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伯父。
23.宗白華(1897~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華,著名美學家、哲學家、詩人。1897年生于
安徽安慶小南門方宅母親家中,祖籍
江蘇常熟虞山。母親方淑蘭,為桐城方守彝之女;父親
宗嘉祿,清末舉人,曾任江南商業學堂堂長、中央大學教授等職。1918年畢業于
同濟醫工學堂(1927年改為
同濟大學)醫預科。1918年,宗白華參加了
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工作。1919年受聘任上?!?a target="_blank">時事新報》的文藝副刊《
學燈》主編輯工作。1920年4月底,赴
德國留學。先在
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學習,第三學期轉至
柏林大學學習美學、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任
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系主任,講授美學、藝術學等。1952年院系調整,任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1986年12月20日在
北京逝世。著有《美學散步》、《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等。
24.李伯悌(1918~996),原名陳慶紋,安徽安慶人。民國26年(1937年)在南京參加革命工作,民國27年8月在武漢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該校地下黨女生支部書記。民國34年先后擔任美國《時代》雜志社駐重慶、上海分社記者。新中國成立后,在新華通訊社天津分社工作。1951年李伯悌參加籌備中國建設雜志社工作。創刊后,任編譯組長、編輯室主任,分管翻譯政治社會方面的報道。為雜志社初創時期領導人之一。1960年任在莫斯科舉行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中國共產黨代表團翻譯組長。1980年參與英文《中國日報》的創建工作,任副總編輯。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5.蕭文,原名陳慶絢,安徽安慶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蘇皖邊區《新民主報》、魯南區《魯南時報》編輯,華東新華廣播電臺編輯。建國后,歷任
浙江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廳長,浙江省教育學會會長。
26.包柏漪(
英文名:Bette Bao Lord,
1938年11月3日~),美籍華裔作家,人權活動家。包柏漪出生于
上海。父親包新第曾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駐美代表,母親方婉華為
安徽桐城人。1954年考入美國塔夫特大學化學系,后轉入塔夫特大學弗來徹法律與外交學院,獲碩士學位。曾任
夏威夷大學東西方文化中心助理負責人。1964年根據三妹珊珊口述撰寫、出版《八月:一個中國女孩在共產主義中國生活的真實故事》。同年與同學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結婚,洛德后來在1980年代曾出任美國駐華大使。1973年與丈夫隨
基辛格一同來到中國,1981年根據其訪華經歷出版了其代表作《春月》,該書曾成為《
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并獲美國圖書獎提名,還被《出版家周刊》譽為“中國的《
亂世佳人》”,后來被譯為十八種語言。1982年獲塔夫特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84年又出版了兒童小說《豬年的棒球王》,該書于1985年獲美國圖書協會杰斐遜杯獎,并于1987年獲美國兒童研究協會年度兒童書籍獎。1990年代,她又先后完成了《遺產:中國馬賽克》與《忠》兩部作品。包柏漪同時還是位人權活動家,她曾于1998年獲埃莉諾·羅斯福人權獎(Eleanor Roosevelt Human Rights Awards)。她還是人權組織
自由之家的董事會榮休主席,國際聲援西藏運動顧問委員會成員。
27、方子哥,方琯德之子,1950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籍貫
安徽桐城,魔羯座,北影
演員。藝術家庭出身,上小學時就參加了少年宮
話劇隊。當工人后,又參加北京工人話劇隊。多年的生活實踐和舞臺鍛煉,為他
后來的藝術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影之前,方子哥曾經當過東北兵團戰士,工人(油漆工、搬運工、汽車司機)、雜志社編輯(文化交流、劇本園地、中外電影等),當過文化部外聯局的干部,最后進入
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當了演員。步入影壇,他先后在《小楊征稅記》、《蝦仔擒盜記》、《死去活來》、《無人喝彩》、《混在北京》等影片中飾演角色。其中,他在《死去活來》中飾演的副市長李青遠,在《無人喝彩》中飾演的“大款”
錢康,獲得了專家和觀眾的好評。特別是他飾演的錢康,一招一式動作都極為到位,于濃郁的喜劇蘊味中道盡生活的尷尬與無奈,為當今銀幕增添了一個極為難得的而又極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獲第十四屆
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繼《無人喝彩》之后,方子哥又在20集電視連續劇《瑞士大酒店》中飾演男主角,在影片《混在北京》中飾演一個來到北京的風流詩人,因表演出色,獲1996年
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阶痈缟瞄L喜劇表演,他在許多影視劇中表現出來的滑稽、憨厚、迂腐、嚴肅都充滿了
喜劇味道,以扎扎實實的表演成功地實現了在藝術上的追求。
28、方子春,方琯德之女,中國著名女演員,表演藝術家,
國家一級演員,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她在多部知名影視劇作品中擔任重要角色,主要代表作有《
一個女人的史詩》、《
姐姐妹妹闖北京》、《
臨時家庭》、《
珍珠翡翠白玉湯》、《
離婚》、《
女人不麻煩》、《
售樓小姐》、《
居家男人》、《
別走,我愛你》、《
相親過大年》、《
金字招牌》、《
荀慧生》、《
加油曉惠》、《
那些迷人的往事》、《小小飛虎隊2》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