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影臨江》
2017-08-22 17:41:09
黨史資料指,1937年10月,中共黨員方琦德受南京臨時市委的委托,到安慶重建黨組織,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他在安慶迅即聯絡大中學生三十多人,組成“安徽省抗敵后援會各縣流動工作隊”,不久成立了“流動隊”的黨團組織,方琦德任書記,劉丹(原名劉復彭)、后奕齋(原名后文翰)為黨團組織成員。年底,“流動隊”進入大別山區,宣傳抗日。
那么,這位方琦德,何許人也?
于是,我們又一次看到一個封建士大夫舊家族在激蕩歲月里的蛻變、改良與涅磐!
那就讓我們走進這段塵封的歷史,感知桐城文脈的枝繁葉茂,以及經世致用的底色里那不朽的生命原力﹍﹍
晚清時期,安徽桐城派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方宗誠。
這位號稱“魯洪方”(一世祖方芒于明洪武初年自婺源遷桐,始居魯谼得名)的方氏代表人物方宗誠,1818年出生,字存之,號柏堂。
方宗誠少時家貧,卻有大志,潛心向學,其所著《俟命錄》,列入皇家授課目錄,一舉聞名京城。同治元年(1856),河南巡撫嚴樹森應詔疏陳治國之策,方宗誠應召入幕,奏疏和主張多出其手。再后來,曾國藩督師安慶,召方宗誠修《兩江忠義錄》,隨即舉其為棗強縣令。曾國藩卸任之后,李鴻章續任,方宗誠則與之交往密切,情同摯友。方宗誠在棗強治縣十年,辦鄉塾,興書院,編志書,興義倉,儲荒糧,報災情,減浮征,政績卓然,百姓甚是擁戴,把他與深州知州同比,“深州游牧棗強方令”,足見其政聲頗高。
同時,方宗誠著述等身,撰有《諸經說》33卷、《柏堂文集》92卷、《俟命錄》、《志學錄》、《讀書筆記》、《講義》合35卷,另撰寫、編訂書籍數十種。
方宗誠育有二子:方守彝、方守敦,均名動一時。
方守彝,字倫叔,號清一老人,1845年出生,1924年卒,曾官太常博士,晚年移居安慶胭脂巷,著有《網舊聞齋調刁集》二十卷,與陳澹然等合著《方柏堂實考略》五卷。
方守彝則育有五子三女:方孝朗、方孝深、方孝沖、方孝遠、方孝寬,生女方淑蘭、方孝姞、方愫悌;方守彝的三子方孝沖更育有八子一女:方重審、方重堅、方琦德、方珂德、方璞德、方瓊德、方琯德、方琥德,生女方瑛德;四子方孝遠生女方薇、方珍、方應蓮。
方守敦,詩人、教育家、書法家,1865年出生,1939年卒。
1902年,方守敦隨吳汝綸考察日本教育,助其創辦桐城中學堂,支持陳獨秀辦公學,1904年與李光炯等創辦蕪湖安徽公學。1939年與姚孟振等重印《桐城續修縣志》。方守敦逝世后,陳獨秀撰挽聯:“先生已死無鄉長,小子偷生亦病夫”。
方守敦生子方孝旭、方孝徹、方孝岳、方孝博,生女方令孺、方令完;方孝旭育有二子一女:方瑋德、方祚德,生女方祁德;方孝徹生子方筠德;方孝岳生子方珪德;方令孺生女陳慶紋、陳慶絢。方淑蘭生子宗白華;方孝姞生子姚均(佛同)、姚圻;方愫悌生女鄧譯生(方瑞)、鄧宛生,方瑞后為曹禺的第二任夫人。
清亡民初,方家政學兩棲才俊如是之多,甚是令人咂舌!
方孝岳,名時喬,又名乘,1897年出生,音韻學家,1911年就學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附中,1918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文科,1919年擔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講師,翌年任上海印書館編輯,不久,赴日本東京大學進修,翻譯出版《歐洲大陸法律思想小史》,1924年自日本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華北大學、東北大學師范學院、廣州中山大學、上海圣約翰大學任教。1949年至1971年,方孝岳在中山大學任教授,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曾被選為廣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1973年去世。方孝岳著有《中國散文概論》、《中國文學批評》、《左傳通論》、《尚書今語》、《漢語語音史概要》、《廣韻研究導論》、《廣韻聲類》、《廣韻韻圖》、《廣韻便覽》、《廣韻又音譜》、《集韻說文音》等。
方令孺,詩人、散文家,1897年出生,1923年留學美國,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讀書,1929年回國后,先后任青島大學講師和重慶國立劇專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編審。1943年后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授。解放后(約在五十年代中期)入黨。
國立青島大學開學初期,規模較小,全校女生只有30多人,樓下住女學生,樓上為女教職工宿舍,方令孺就住在上面。和她住在一起還有兩個名人:張兆和與李云鶴(江青)。張兆和接受了沈從文的追求,與未婚夫相守相依。李云鶴則是圖書管理員,同時也是中文系的旁聽生,方令孺曾經教過她。
1973年,方令孺的入黨介紹人徐常太去看望她,她悄悄對徐常太說:“我教了一輩子書,教出不少好人,也教出了一個大壞蛋。江青是我在青島大學教書時的學生……也許江青因為我掌握過她一些丑事,故而對我下這樣的毒手。”這段話,令人不禁唏噓。
方令孺詩歌作品雖不多,但文壇地位甚高,與徐志摩、沈從文、陳夢家、梁實秋、丁玲、老舍等頗有往來,被巴金尊為大姐。方令孺與林徽因被稱為“新月派”僅有的兩位女詩人。著有《信》,《方令孺散文曾與聞一多擦出愛的火花。
方令孺是毛澤東到上海點名接見的少數幾個學者之一,周恩來更是“方大姐”之稱不去口,后曾任上海市婦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
宗白華,方淑蘭之子,方守彝外甥,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小南門,畢業于同濟大學,美學大師、哲學家、詩人,1949年到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哲學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后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1986年去世,著有《美學散步》、《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等。
方孝博,教授,核物理學家、文字學家,1908年出生,1930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攻讀物理,同時在中文系選修理學、文字學,1934年畢業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遷往重慶,改任中文系講師、副教授,1945年又隨校遷回南京,先后教授光學、先秦哲學及文字學等課程。1951年,方孝博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建設,舉家移住蘭州,先后在蘭州大學、甘肅工業大學、甘肅教育學院、西北師范大學任副教授、教授、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并曾兼任蘭州大學教育工會主席著有《荀子選》、《墨經中的數學和物理學》、《文字學綱要》等。
方令完,1910年出生,畢業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先后在安慶、桂林、江津、重慶、南京、鎮江等地任教,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兩度受高教部派遣,前往東德萊比錫大學和波蘭華沙大學教授漢語言文學,是王炳南大使的老師。
李伯悌,原名陳慶紋,1918年出生,1937年在南京參加革命工作,次年8月在武漢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該校地下黨女生支部書記,1945年,先后擔任美國《時代》雜志社駐重慶、上海分社記者。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建設雜志社》編譯組長、編輯室主任,1960年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赴莫斯科翻譯組長。1980年任英文《中國日報》副總編輯。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肖(蕭)文,原名陳慶絢,1920年出生,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蘇皖邊區《新民主報》、《魯南時報》編輯,華東新華廣播電臺編輯。解放后,歷任浙江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廳長,浙江省教育學會會長,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長。
方瑋德,1908年出生,母親系陳獨秀表妹,新月派詩人,中學畢業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外國文學系,專攻英國文學,受徐志摩詩歌理論的影響,開始用新格律寫詩,并與陳夢家等詩壇新秀一道,在南京結成小文會,相互切磋,其詩歌創作由此進入盛期,逐漸形成清純輕靈、韻律和諧的風格,著有《瑋德詩集》、《秋夜蕩歌》、《丁香花詩集》以及陳夢家編的《瑋德詩文集》。1935年5月9日,方瑋德病逝于北平。
方琦德,與方珂德系雙胞胎兄弟,抗戰前就讀于清華大學英文系(方珂德就讀于社會學系),“一二·九”運動領導人之一、中共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畢業后與弟方琦德回到南京,后到安慶,宣傳抗日救亡。方琦德在安慶聯絡大中學生三十多人,組成“安徽省抗敵后援會各縣流動工作隊”,成立了“流動隊”的黨團組織,方琦德任書記,劉丹、后奕齋為黨團組織成員。年底,“流動隊”進入大別山區。解放后任杭州市副市長、浙江省人民政府秘書長。
方珂德,后改名方章,1940年,加入新四軍江北支隊,從事抗日工作,解放后任昆明師范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文革初病逝。
方璞德,化名楊永直,1917年出生,抗戰前夕曾攻讀于復旦大學新聞系,1936年參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參加革命。次年9月,由方珂德介紹入黨,南京淪陷后,楊永直奉黨組織之命參加首都、平律學生抗日救亡宣傳團,赴鄂豫皖革命老區開展工作,后任中共四川北碚中心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兼任復旦大學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1940年受中共川東特委派遣抵達延安,在延安中央青委、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工作。解放后,曾任上海市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委員、《解放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上海社科院院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文革后病逝。
據說,陳獨秀初到江津,連個住處都找不到,就曾寄宿在楊永直的叔父方孝遠租住的四牌坊街家中。為此,陳寫了首《與孝遠兄同寓江津出紙索書輒賦一絕》:“何處鄉關感亂離,蜀山如幾好棲遲。相逢須發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
就在陳寫這首詩時,尚未改名“楊永直”的方璞德適來江津,順道來到叔父家。任過五屆中共中央任總書記的陳獨秀見了年輕的楊永直深深鞠了一躬,叫道:“方府五少爺..”楊永直聽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何均,原名方和璧(方瓊德),1919年出生,馬寅初學生,社會科學理論家、歷任重慶大學黨支部書記兼中共重慶沙磁區委委員、延安青年干部學校學員、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科員、中央財政經濟部科員、中央黨校學員、中宣部科員、延安大學教員、新華社編輯、朱德總司令政治秘書等職。1953年后,何均歷任中央書記處第一辦公室農村組組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綜合組組長等職,1985年離休,1998年去世。
在延安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何均就和田家英在一起工作,并住在楊家嶺上的同一排窯洞,一起幫助過毛岸英熟悉中國的國情和黨內情況,兩人過從甚密。幾乎在田家英任毛澤東政治秘書的同時,何均擔任了朱德的政治秘書。
方琯德,著名話劇演員、導演,用藝名沈松,1921年8月10日生,自幼熱愛文學、戲劇,1935年入南京二中讀書,后加入中共,開始參加抗日宣傳活動,足跡遍布武漢、重慶、南京等地,曾是重慶中共劇專的地下黨負責人,1948年底到蘇北解放區,次年隨軍進北平,入華北大學文工二團,1950年轉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1952年劇團并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被群眾譽為“開朗的戲劇演員”,1986年離休。
相關回憶錄指,方琯德先后與汪精衛女兒汪季筠、俞大維兒子俞揚和、馬湘兒子馬祥麟、王世杰兒子和劉厚生、蔡松齡、呂恩、沈揚、李恩杰、耿震、許綏曾、劉承清等曾為同學,經歷頗為傳奇。退休后,方琯德創作了自傳體小說《胭脂巷的子孫們》。
舒蕪,本名方管,學名方珪德,字重禹,1922年出生,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輯室副主任、編審,1979年開始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審。主要著作有《舒蕪集》等。
當然,作為1940年代曾受到胡風大力扶植,從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的舒蕪,其1950年代在胡風事件中,公開提供胡風給他的信件,主動“反戈一擊”, 拉開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場文字冤案,胡風等人被打成“反黨集團”, 2100余人受到牽連,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離審查,73人被停職反省。也正因此,舒蕪被認為是可恥的叛賣者。對舒蕪的評價和論爭,從“文革”后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
鄧譯生,生年不詳,父親鄧初系安慶名門鄧石如之后。鄧初有一摯友楊振聲,系教育大家。1930年4月,楊振聲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后,請鄧初來校任醫務室主任。鄧攜帶全家來校,與楊振聲等人合租住在黃縣路7號小樓。期間,鄧譯生認楊振聲為干爹。楊振聲后將鄧譯生和自己的女兒楊蔚留在家里培養,以期成為諳熟國學的大家閨秀。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回憶道:“……方瑞沒上過大學,像楊振聲、趙太侔這些教授都建議她父親不要送她上大學,就在家里讀書。他們把她培養成中國最后一位閨秀……”
抗日戰爭爆發后,鄧譯生隨父親鄧初寓住江津。1940年,鄧譯生與曹禺一見鐘情,并將名字改為方瑞。兩人相戀十年,沖破阻力,于1951年結婚?;楹?,方瑞與曹禺生下女兒萬方、萬歡。文革中,曹禺遭批斗,先后在北京人藝和宿舍看大門。曹禺夫婦落難,皆得失眠癥。1974年,方瑞吃安眠藥過量而去世。
安慶家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