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張氏始祖姓梅諱繼祖,本宣城望族宛陵梅氏。元末明初,兵燹匪亂,梅氏始由婺源遷老桐城南鄉戴家沖(今樅陽縣岱沖村),卜宅而居,開基立業。二世祖琳公,娶戴沖國學生張道榮公之女,生子五:子顏、子容、子宗、子昭、子澄。后因為稅賦朋姓于張,與舅氏公三房(戴沖股、官橋股、雙河股)并稱四股。
連城湖
琳公五子中,唯子容、子昭兩公,其后(另三房漸弱)昌盛。今稱連城張氏者,即兩公之苗裔。
后因家族發展,三世祖子昭公仍居祖居地,子容公攜侄秉達、秉道公再遷連城(今樅陽縣連湖村),墾荒拓業。先祖在連湖這片熱土上創造了許多家族輝煌,后即以此地地名而冠族名。通過家族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在戴沖、東山、官山、中渡、連城等處都創下了豐碩家業。
連城張氏宗譜
連城張氏一、二世祖墓地在戴沖張灣鳳凰地,祖妣葬鰱魚地。三世祖葬官山蜈蚣地。三世以后祖墳大都葬戴沖、連城兩處,先祖墓碑多名人題署,如文淵閣大學士程景伊即是。
連城張氏祠堂原址在張家祠(今繼光村張家祠堂組),初建于清順治十年,八世祖孝義公張期鳳捐資,歷時兩年建成。祠堂前后共三進,前一進即“望賢樓”,先德建此樓有登高望賢之寓意。
連城張氏宗譜
連城張氏宗譜創修于明天啟年間,由七世祖思山公主導,八世祖文升公收集編撰。譜諜至今已歷八次續修,分別是:明天啟年間創修(方大任作序)、康熙甲寅二修(姚文然作序)、康熙甲午三修(白濬、江皋作序)、乾隆壬戌四修(徐士林作序)、嘉慶己未五修(汪志伊作序)、光緒己卯六修(王慶元作序)、民國年間分修(馬其昶、謝熙獻、張真、張秉揚、張宏、張耿光、張壽昌、張廷章、張懋生、張渭父等人作序)。八修正在付梓中。連城張氏自十一世起定字派為:永承宗德,克紹賢良。復起文士,為國之光。正直忠厚,廣傳必昌。云蒸霞煥,象舞鸞翔。根深實茂,源遠綿長。
連城張氏發跡于連城山下。此地山奇水秀,人杰地靈,于耕于讀代有聞人,政聲文學屢出英才,張期僎、張亮、張尹、張瑚、張馨、張蘭、張宗輝、張漱芳、張鵠、張水容、張敏求等等,有詩名文學于時者不下百人。連城張氏有四位進士,三文一武,乾隆丙辰張瑚、張尹兄弟同登進士,乙卯叔侄張馥、張瑚聯雋經元。捷音四至,鄉黨榮之,一時鄉里傳為美談。
張敏求《問花亭詩集》
連城張氏與桐城派三祖亦師亦友,文學淵源頗深,張尹是方苞得意門生。張水容、張鵠、張敏求師從劉大櫆,皆有詩名于時。張漱芳與姚鼐交游二十余年。連城張氏家族是桐城派發揚光大的推動和參與者之一。
民國后期,連城張與黃華方、峽山李、會宮方,在南鄉都具有非常大的家族影響力。連城張有“樅陽一條街”之說,資產雄厚,熱衷公益。“四毅中學”(即今樅陽中學前身)即由連城張創辦,張燕卿、張岐生、張立本等,于家族、社會皆貢獻非常。
時至今日,連城張氏人文鵲起,各行各業不乏連城張氏精英,在軍隊有高級指揮員、在地方有省廳級公務員,航天、醫療、科技領域多有建樹,博士及企業成功人士不勝枚舉,連城張氏已巍然屹立于桐樅巨族之列。
作者簡介:
張東紅,連城張氏二十一世,生于70年代。2003年偶然接觸家譜,遂癡迷于家譜研究,和桐樅地區很多家譜研究愛好者多有交流?,F任連城張氏修譜理事會副理事長。
(轉載于樅陽家譜館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