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良卿膏藥(鯽魚膏藥) 余良卿制藥廠傳統產品,由余良卿膏藥店研制,清咸豐年間開始生產。有“鐵拐李下凡,神仙賜偏方”的神話傳說。為黃褐色紙質鉛硬膏,5種規格。原料主要為鉛粉,輔以芝麻油熬制,膏面油潤細膩、粘性強、無剌激性,且愈后不留疤痕,能拔毒消腫、去腐排膿、生肌收斂、滋潤皮膚,主治濕疹膿痂、瘡癤、凍瘡、潰爛、皮膚皸裂。解放前暢銷于山東、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一度遠銷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最高時達4萬銀元,被譽為安徽珍品之一。1984年開始批量出口。
活血止痛膏 該品方源于上海雷允上藥廠中藥師王洪鑒,并經中醫師趙松年加味補充,余良卿制藥廠1961年制成黑膏藥,1965年改制成橡皮膏并批量生產。為布質含藥橡膠硬膏,規格5×6.5厘米,有濃郁芳香味,伴有清涼感;由大黃、當歸等28味中藥組成,能活血散寒、祛風驅濕舒筋通絡、蠲痹止痛,主治筋脈掣痛、肌膚麻木、痰核流注、關節酸痛,并對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療效,使用該膏藥穴位貼敷,臨床試驗168例,對心絞痛和自發性異位心率失常療效較為顯著。1966年獲全國同品種質量評比第二名,1982年被評為省優產品。
安慶余良卿制藥廠 在余良卿膏藥店基礎上形成。余良卿膏藥店創辦于清咸豐五年(1855)。1956年更名余良卿膏藥廠,1971年更名為市第二制藥廠,1981年易名為市余良卿制藥廠該廠前身余良卿膏藥店公私合營前為城內3大中藥店之一,主產鯽魚膏藥。工廠形成初期,有職工36人,年產值12.64萬元、利潤3.25萬元、稅金0.6萬元。1965年,以橡皮膏劑型替代黑膏藥,成為主要產品。1971年,職工增加到149人,固定資產原值7.91萬元、凈值5.55萬元,年實現產值306.98萬元、利潤19.9萬元、稅金15.2萬元。1972年,廠址由大南門遷往馬山(即今址熱電路5號)新建,并對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一系列技術改造。1976年,職工156人,固定資產原值20.95萬元、凈值15.64萬元,年實現產值286.21萬元、稅金11.9萬元,當年虧損3.3萬元。1988年,職工總數205人,固定資產原值290萬元、凈值238萬元,占地面積1.21萬平方米,生產建筑面積0.65萬平方米。產品為外用中成藥和少量口服液藥,共有6類劑型近20個品種,年實現產值780萬元,利潤100萬元,稅金21.3萬元。該廠先后被評為市先進企業、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省醫藥系統創最佳經濟效益單位、省級先進企業,為省內唯外用中成藥生產企業。
?。ā栋矐c市志》,1997年,方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