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祥斌
2017-08-22 21:38:02
尋找根在安慶的陜西人
陜南人為什么說的是安徽安慶地區方言?安慶市根親文化研究會人員經多年研究,終于發現了官方史料志書未曾記載的驚天史實一一清乾隆年間,江南安慶府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大批移民遷居陜西商洛、安康、漢中地區各縣和藍田、戶縣等地,以及湖北鄖西、河南淅川、內鄉等接壤地區?!?/span>
◆《皖江晚報》記者 任祥斌 報道
陜西省商洛市位于鄂豫陜交界地區。在這里,有一個相當大規模的群體叫“下湖人”,講著一種特殊方言叫“蠻子話”。他們究竟來自哪里,語言源自何處?《皖江晚報》記者歷經多年走訪山野鄉村,搜集調查家譜資料,最終確認:這群陜西人以及周邊的河南省淅川、西峽縣和湖北省鄖西縣等地的大量居民,是安慶250年前遷陜大移民的后代,所講方言與安慶方言如出一轍。
2014年1月1日至7日,《皖江晚報》記者任祥斌專程赴商洛,走訪了商州、山陽、丹鳳和商南等區縣,尋找到了這群根在安慶的陜西人,印證了塵封已久的安慶移民遷陜的歷史。
圖:任祥斌1984年在丹鳳船幫會館前留影
記者對于這群人的關注,始于1984年。
當年從軍時,記者在陜西省商洛地區以及鄂、豫交界區域參加過一次戰備執勤,曾在丹鳳縣住過兩個多月,時常遇到一些口音與記者的安慶口音大致相同的老鄉。有一天,記者開車到湖北省鄖西縣香口公社,當晚在供銷社借宿。供銷社的負責人是一位老者。他的一句“謬(音,意:沒有)么好東西給你們七(音,意:吃)的了”的客氣話,使記者心頭陡熱:安慶人?老者回答,不是!查看地圖,此地距安慶約1000公里之遙。此后,此事一直深印在記者的腦海里。
幾年后,《安慶日報》記者徐吉祥講述了一個傳聞:安慶一司機開車在陜西某處拋了錨,黑燈瞎火的去敲門,求人幫忙。沒想到開門人都講安慶話,司機嚇了一跳:汽車跑了好幾天,怎么還沒出安慶?
千里之外,怎會傳出陣陣“鄉音”?記者一直努力試圖尋到答案。
2002年,一篇由張全海所寫的文章中稱,據民國《商南縣志》載:“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慶數縣人襁負遷商,爰得我所,聞風而起,接踵者眾,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及清嘉慶《山陽縣志》載:“及四十四年,安徽、兩湖數省屢被災侵,山民絡繹前來。”提出了安慶人遠遷陜西南部地區一說。
然而,這一段移民歷史,無論是安慶的府志還是其他縣志,都沒有任何記載。
從江南的魚米之鄉移民到相對貧瘠的陜西商洛山區,為什么?此后,記者和安慶廣播電視臺記者汪啟貴開始了搜集相關信息工作,不斷往返安慶市的縣鄉,走村串戶,拜訪德高望重的老人,求閱民間各姓古舊家譜,希望借此印證史實。
2004年3月,在懷寧縣黃墩鎮,一位陳姓女副鎮長領著記者來到該鎮黃墩村,找到了回鄉探親的78歲臺灣老人陳世英。他說,1988年首次回鄉探親,即主倡修家譜,但當時族人中已經沒有人保存完整的老家譜,因而無法進行。后來從殘譜中了解到陳姓有族人于乾隆年間遷居陜西,而且直至二十世紀初,兩地族人還曾合修家譜。于是陳世英老人安排族人奔赴陜西,終于在商洛地區鎮安縣找到族人,尋獲一部完整的老家譜。
記者從新修的《陳氏家譜》中了解到,目前此陳姓遷居陜西的后裔人數眾多,僅鎮安縣就有陳姓同族集中居住在三個農村大隊,有1000余人。
記者來到懷寧縣清河鄉溫橋村,找到了該村村民黃章林。為了修譜之事,他曾于2001年兩赴陜西。他說,在黃氏六修譜中可以查到族人居住在陜西的五個縣?,F七修譜僅聯絡到鎮安縣、商南縣兩處的部分族人,約100余人。
黃章林說,居住陜西的黃姓人在臘月二十四有“送祖”的習慣,這與安慶民間過小年“接祖”的習慣相反,他們是“送”祖宗回老家安慶過年,除夕夜再將祖宗從老家“接”回。除夕晚上,他們還將孩子們召集在一起,用地道的安慶方言告訴孩子:“伢幾個欸,我們老家在江南吶。”
記者先后又在懷寧、桐城、潛山、宿松等地的陳氏、黃氏、石氏、汪氏、劉氏、梅氏以及何氏等家譜記載、族人描述中掌握了翔實的資料,證實了250年前左右確實發生過規??涨暗陌矐c遷陜移民潮的歷史,也看到了陜西安慶兩地直至抗戰爆發一直合修家譜的記載。
圖:《劉氏家譜》
《劉氏家譜(福六堂)》卷首部分中編寫了族人遷徙表,標明遷居陜西后與老家保持有很好聯系的族人有六支。家譜中總譜及老世系之后的卷五即為遷陜族人的譜系。他們遷居陜西地點分別為陜西商南、商州、洛州等地。卷五的首頁還撰有一文,遷居陜西的劉姓后人與老家共同續譜一直延續到民國十年(1921年),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續譜時因兵荒戰亂而未合修,要求族人他年有機遇一定要與陜西族人聯系。
剛到商洛即遇安慶移民后代
圖:2004年4月30日《安慶日報·下午版》
2004年,記者撰寫了《操安慶方言的陜西人》,披露了塵封250年的安慶遷陜移民潮的歷史,并征集有關線索。文章發表后,記者很快就接到十幾封來自安慶市郊、太湖縣、懷寧縣、宿松縣、潛山縣等地不同姓氏的讀者來信,有的介紹了他們的聽聞,有的敘說自己同族人自上個世紀末開始就有了兩地頻繁的聯系。
圖:2004年6月26日時任江淮晨報記者任祥斌“遷陜”報道
如今,根在安慶的陜西人,他們在哪里?生活過得怎么樣?2014年1月1日,本報記者和安慶廣播電視臺記者汪啟貴前往陜西省商洛市,尋找根在安慶的陜西人。
商洛市轄一區六縣,一區是商州區,六縣有洛南縣、商南縣、丹鳳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圖:商洛市委宣傳部宣傳科劉作鵬科長接受采訪
1月2日下午,經過一天漫長旅程抵達商洛市后,記者首先來到了商洛市委宣傳部,希望聯系商洛方志辦等相關部門了解移民線索。令人驚喜的是,記者找到的宣傳科劉作鵬科長,居然就是乾隆期間遷陜移民的后代,祖籍安慶市潛山縣,今屬岳西縣中關鄉沙村。他是商南縣人,以前曾在商南縣史志辦工作,對自己的先祖遷陜歷史頗為了解。雖然沒有到過安慶,但他通過互聯網與老家劉姓族人已有聯系,正準備清明節去老家安慶祭奠先人。
劉作鵬說,記者要找的移民后代在當地被稱作“下湖人”或“下河人”,所講的方言與其他方言不同,被人稱作“蠻子話”。
1月3日上午,記者前往山陽縣。山陽縣位于商洛市西南,縣城距商洛市60多公里。在山陽縣委宣傳部辦公室里,記者意外地發現:墻壁上掛著的中國地圖上,安慶的潛山縣和商洛的山陽縣被人刻意地畫上了紅色圓圈。這張地圖的主人、山陽縣委宣傳部前副部長王榮金說:“聽祖輩們說,我們是當年從安慶府潛山那里移民過來的,移過來到我們這代已經有第九代了。多年來一直想回老家潛山去看一看,只是一直未能成行。”
圖:任祥斌、汪啟貴在山陽縣與王榮金合影
有一次填表要寫籍貫,想到了祖籍,王榮金就在地圖上找到潛山并畫了個圈。他用方言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舀飯叫盛飯,吃飯叫七飯,睡覺叫困醒。我們把爺爺輩叫爹,父輩叫大、伯。”
1月3日下午,在結束山陽縣的采訪后,記者連夜來到丹鳳縣。
圖:任祥斌與丹鳳縣委宣傳部周文治、何衍貴合影
丹鳳縣委宣傳部的何衍貴與記者一對話就認定與記者是老鄉,激動得四處給親友打電話。第二天一早,他領著記者前往他老家,約50公里外的丹鳳縣蔡川鎮。據介紹,這里是丹鳳縣何姓居民居住最為集中的地方,同屬一個家族,有近三千人。
圖:丹鳳縣蔡川鎮太子廟村何姓居住地
在太子廟村,記者用安慶話與村民們閑聊起來,他們竟然以為記者是縣里來人,而沒有發現記者是來自千里之外的異鄉客?!?/span>
圖:丹鳳縣《何溫氏宗譜》
經過介紹,熱情的村民們帶著記者又步行找到住在大山深處的何后來家,翻出了其保存的一套宣統二年修撰的《何溫氏宗譜》。譜中載有始祖是從山東的東昌博平縣移居到蘇州,后來第三代嫡傳受封為望江縣醫署官,后定居在今安慶市太湖縣新倉鎮,其十三世和十四世中各有一個老祖先在清乾隆期間移居到了陜西。
圖:丹鳳縣船幫會館牌匾上有“安瀾普慶”四字
1月4日下午,記者返回丹鳳縣城,來到建于清代的船幫會館。船幫會館坐北朝南,面臨丹江。會館大門形似一座三開間的大牌坊,門楣上的牌匾有“安瀾普慶”四個字,有祈盼船運風平浪靜,平安吉慶之意,似乎還隱喻著與安慶的一份不解之緣。
走進船幫會館的大門,就是一座花戲樓。這座花戲樓是用巨木構成多角形構架相疊,層層向上遞縮,形成一個錐體籠形結構。從舞臺中央仰望,猶如急流中的漩渦,很是巧妙。全國有“花戲樓”之稱的建筑只有兩處,一處為安徽亳州的著名花戲樓,為南戲樓;另一處即此處,為北戲樓。記者看到此花戲樓時,立刻聯想到了安慶的一些古祠堂里的戲樓,兩者布局、造型極為相似,只是做工各有千秋。
丹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文治告訴記者,丹鳳縣現有30萬人口,從蔡川、欒莊、趙川和武關一直到庾嶺,這一帶丹鳳人所操的口音被稱為“蠻子腔”。據丹鳳老人講,下河人包括安慶幫,大概占丹鳳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1月5日上午,在從商州專程趕來的劉作鵬的陪同下,記者開始走訪商洛市商南縣部分鄉鎮。該縣是記者所掌握的資料顯示安慶移民最多的地方。
圖:劉作鵬在其劉氏乾隆遷陜始祖劉尊導、劉千年父子合墓前
在商南縣富水鎮王家樓村的一座山上,劉作鵬領著記者來到一座古墓前:“這是我們遷陜始祖尊導公的墓,是一個父子合葬的墓。老祖宗在乾隆十九年前后帶著兒子來到商南,死后父子倆又合葬在一起。”
擦拭墓碑,所見字跡清晰可辨。碑文有“祖考劉公尊導老大人、顯考劉千年老大人之墓”,立于道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并且碑文開頭就赫然刻有“公江南潛山人也”。在黑漆河村劉家莊后山上,記者看到了劉千年兩房夫人的墓,其中繼配“劉母郝老孺人”墓碑有“江南潛山人也”。
圖:商南縣古墓碑
這些墓碑上碑文,都是印證安慶移民遷陜史實的珍貴實物證據。
在商南縣富水鎮王家莊村,記者在63歲的賀文龍陪同下參觀了一座近年修建的賀氏祠堂。祠中有文:日春、日華、日秀三公系普興公第十二世孫,于乾隆初年徒步由皖遷秦,居富水關。
圖:任祥斌、汪啟貴在商南縣富水鎮黑漆河村劉家莊安慶移民后代家中做客
得知有記者自老家安慶而來,熱情的安慶移民后代甚至找到了記者所住的賓館。在劉作鵬協調下,部分姓氏的移民后代與記者在商南縣委宣傳部會議室召開了一個小型座談會。據介紹,商南縣劉、殷、張、湯、石、葉、汪、賀、胡、陳、仰、洪、桂、田、王、周、何、章、呂、余、李、操等姓都是來自安慶。
胡中華退休前是商南縣委辦主任,現受聘于縣史志辦任副主編。他說先祖是來自桐城的胡氏兄弟三人,大約在乾隆四十二年遷陜。胡中華告訴記者,商南全縣人口約25萬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安慶移民后代。
圖:任祥斌30年后故地重游 攝于2014年1月4日
圖:任祥斌、汪啟貴與商南縣安慶移民后裔合影
安慶家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