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在皖西南,舊時每年正月有“出燈”(玩燈)的習俗,我在年少時曾親身經歷過幾次。懷寧縣洪鋪鎮、月山鎮、石鏡鎮一帶出燈的主題節目大概有龍燈、獅子燈、牛燈、六畜燈等,這里多是單姓聚居,每個屋場有自己主打的節目,如我們張家老屋是出牛燈,陳屋出龍燈,不盡相同,而附屬的節目還有頭燈(牌燈,必須)、醋壇、花船、五猖、花籃、蚌殼等等,據說原來還有高蹺,現在已經沒有了。
臘月時,如果屋場里有人提議正月要出燈,是沒有人敢反對的,因為大家都怕觸犯燈神,據說有人在夜晚看到過燈神,神乎其神的。確定了要出燈,就要開始張羅準備,整個臘月,每晚都要排練節目,主要是打鑼鼓、唱牛曲子、唱花船戲、演練五猖、用舊獅子頭練舞獅子,等等。在排練的同時,要派人到扎燈的地方預訂全套物什,等到臘月底就派隊伍白天過去把燈接回來,敲鑼打鼓,浩浩蕩蕩,甚是熱鬧。
正月初二傍晚,出燈的隊伍到“社壇”上火,就是到古代舉行社祭的地方把燈燭點亮。然后挨個屋場演出。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玩燈結束后,要進行“圓燈”儀式,就是將全套物什送到河灘上進行焚毀,送走燈神,這或許相當于古時的燎祭吧。
我在1996年初曾經寫過一篇短文《家鄉的燈》(新安晚報),今在微信群里看到一篇《蜀河燒獅子》,發現陜東南的出燈習俗竟與皖西南相似度極高。我在年少時曾是獅子燈隊員,對于老家的獅子燈細節非常熟悉。獅子燈隊員有特殊的要求,每組兩個人,舞獅子頭的要年輕力壯,動作要鏗鏘有力,舞獅子尾的要短小精悍,動作要靈活機智。獅子進門首先要燒黃表放鞭炮迎接,進門后要拜前后方(南北),然后由“引球人”帶領舞四門(四隅),然后吃球吐球,最后cang(蹭)癢結束。有高要求的屋場,可以玩盤柱、盤桌,這個難度很大,要隊員中最精干配合最好的兩人才行,否則會當場“出洋相”,弄不好褪了獅子皮可是最大的忌諱,往往會引發斗毆事件。舞獅子最大的麻煩是遇到往獅子身上扔鞭炮的,就是將鞭炮點著扔到正在表演的獅子身上,危險性很大,不但會炸壞獅子,舞獅的人也有被炸傷的危險,但這是一種無法駁斥的習俗,舞獅人只能以高超的技巧來避免傷害,據說有的屋場為了防止獅子頭被炸壞,用鐵絲編制獅子頭(一般是用竹篾)。
皖西南的這種獅子造型和玩法,我在各種影視節目上沒有看到過,一直搞不清到底源自何處。今見《蜀河燒獅子》一文的描述,發現其造型及玩法竟與安慶的相似度極高,如獅子頭的扎法,造型,幾乎一模一樣,燈的造型和節目也非常相似。只是旬陽的玩獅子(燒獅子)用煙花沖燒,而懷寧是用鞭炮炸;旬陽的can獅子是將獅子頭燒掉,而懷寧的“圓燈”時只將獅子眼睛和舌頭這兩處可以活動的部件燒掉。
旬陽的“can”字到底怎么念,因為沒有聽到語音,不敢判斷。但懷寧的舞獅節目中有專有術語“cuan香”,就是最簡單的表演,一般有單獨人家接燈進家時才僅僅“cuan香”。
清乾隆時期,皖西南有大量移民遷往陜東南(今商洛、安康地區),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陜東南的安慶移民后裔中不但保存了安慶的方言,還保留了很多安慶的文化習俗,與陜西本地的語言及習俗有較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