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ń骱?,鄱陽湖與長江相接處。鄱陽湖之口,名取其意。當年瓦屑壩移民,就是從此地出饒州,或向上至湖北,或向下至安徽,開始了他們漫漫的移民的生活。)
?。ń髹蛾柨h蓮湖鄉瓦屑壩衛星圖,京劇臉譜是其具體位置。春季發大水時,褐黃色那片土地,便成四面環水的孤島。“蓮湖是寶島”,說的就是這層意思。一條饒河相隔,河對岸的鄱陽縣城,當年是饒州府府治所在?,F在鄱陽有150萬人口,是江西第一大縣。)
2007年11月4日,老城閑人在博客貼出的博文《瓦屑壩,安慶先祖之圣地》,以及后續文章,引起廣泛關注,這里是他們的部分留言:
周國勛:新修的周氏宗譜說我們的祖先也是源于瓦屑壩,感謝老城閑人尋根問祖 ,問好!
趙國勤:我們趙姓也是從那里過來的。
周習文:聽長輩說,我們岳西周氏的祖先來自太湖,而太湖的先祖也來自瓦屑壩.這么多年來,我只知道"瓦屑壩"三個字的讀音,卻不知道怎么寫.慚愧!
歐陽冰云:今年清明節,歐陽家族的大隊人馬就前往江西尋宗問祖,受到了江西老表的熱烈歡迎。
苦無言:安慶人來自江西?好像是的,我祖父好像就是從江西來徽州的,再到安慶。
jenny:我先祖也是從江西那邊過來的,據說是婺源。
銀山智人:宋元戰爭之后,江淮地區一片荒蕪,原來富饒的土地和村莊成為荒場。巢湖岸邊也是野草叢生,在這種情況下,明政府下令從江南遷移了很多老百姓來到巢湖岸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來自江西的”瓦屑壩“移民者和從皖南遷移來的徽州家族。“瓦屑壩”,巢湖地區又稱”瓦家壩“、“瓦礫壩”,它在江西的蓮湖邊,是一個早期的港口,現在是一個小小的村落。洪家疃建立以前,一些從“瓦屑壩”來的移民者先在巢湖北岸先建成了兩個小村——徐家疃和九黃疃。所謂疃,是“屯”的變音,這兩個小村都是早期的民屯,移民者們以此為據點,開墾周圍的土地。村莊建成后,產生了一個問題:原來,在西黃山地區,山水常常灌流而下,難以控制。下游地區為了保證農業生產,必須在西黃山上修筑一個水壩,才能調節落水,保證豐收。
老驥:我小時侯在老家有這么個傳說,元代末,有人夜觀天象,見江西鄱陽湖一帶有帝氣,此說傳到朝廷,元朝皇帝當即派兵查剿,美其名曰“挖喜”,見男丁非殺即抓,搞得雞犬不寧、人人自危,紛紛外逃。我們的徐氏祖先也就是在那時侯,從江西挖喜壩逃到安慶的,族譜有證。至于是先有“挖喜壩”后改“挖肖壩”,還是先有“挖肖壩”后改“挖喜壩”,不得而知。并借此請教老城閑人,挖肖壩現為何名?屬何縣何鄉?其地可存完整史志。
地二生火:《百忍堂張氏宗譜》:“貴族張氏自貴六公因元兵燹,由豫遷懷,卜居縣西鎮觀門外。”一點不假,我看過我的家譜。
aqliuyan:我爺爺在世的時候翻看族譜總是和我們念叨我們的祖先來自汪西壩,好像就是這個瓦屑壩。
菜農:合肥政協的戴健曾做講座說,大多合肥人的祖先來自江西瓦屑壩。
黃昏走筆:據說,太湖縣朱姓也是明朝初年從瓦屑壩遷移過來的。太湖朱湘祖籍婺源,與朱熹同宗。
安慶東劉水:我沒見過家譜,聽說池州安慶一帶的劉姓人大多是從江西來的,多為唐末節度使劉汾的后裔。
郝?。簩ふ揖窦覉@。年初有一饒州人到安慶辦事,聊天中他說自己老家就是波陽的,于是就狂聊到安慶與它的關系。也有意思的是,我說話他能懂,我說的安慶方言他也能領會。
安宜生:聽外婆說,她祖上也是瓦屑壩的。不過我的祖上好像師“河間郡”。——岳西響腸鎮方氏宗祠供奉的始祖來自“河間郡”。
南風之薰:先祖源敬公之先人為江州義門之后之遷鄱陽縣西莊者,殆元至正初,公流寓合肥,廿四年任潛山縣令,落籍安慶府潛山縣,子姓以萬計,散在九州六十余縣。當康熙十二年,纂譜者從祀忠孝祠去非公遠紹鄱陽而德安義門,以進于皇陳,再追及太丘文范,直溯陳胡公。其鄱陽縣世系者,由鄱陽縣灣頭梓譜人所示,灣頭者,殆在瓦屑壩之次。后光緒中葉,舉人陳善述源本世家,記之猶詳。
仲甫長音:追尋我一族人的家譜,也說的是元末明初從江西波陽一帶遷徙而來。至于是不是從瓦屑壩遷來,因為我沒看過總譜,不得而知。但再往上追蹤溯源,先祖應該是世居江淮之地的舒國,大約今天的舒城一帶,以國為姓。
??停何覀冏嫦纫彩菑慕髹蛾柡貐^遷到望江的,不知是不是從瓦屑壩。
過客:我家在六安金寨,解放前屬河南商城,先祖也是從江西瓦西壩(音)過來的,到我大約十四代。我估計瓦西壩和明初山西洪洞老槐樹一樣,是一個移民集散地,不知對否,請指教。
(曹樹基教授到鄱開展瓦屑壩史料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