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歷史上的移民
作者:張全海
2017-08-24 12:41:17
安慶地區歷史上有“楚頭吳尾”之稱,又處在大別山長江陷落帶,為江左入湖廣、巴蜀的必經之地,所以人口的流動成為安慶地方史的一大特色。
從現有的志譜資料來看,安慶地區大部居民都是移民后裔,他們的祖先 多是元末明初從江西鄱陽而來。
人口流動是一種社會現象,自古以來從未斷過,很早的時候,安慶就有移民 活動的發生,我們可以從地方志和家譜資料中發現線索,如懷寧敦睦堂《產氏宗譜》 載:“自南宋德芳翁官于龍舒,爰樂茲土,遂家于皖西。”
安慶第一次移民大潮出現在元末明初,大批移民從贛北徙入,有關的情況復旦大學的曹樹基先生已根據公共機構收藏的譜志資料做了深入的研究,如《中國移民史》第一卷中說:“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時,遷入安慶府的江西饒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約為27萬,徽州府籍移民約為2萬,從全國其他地區遷入的移民約2萬。”
在民間收藏的大量家譜資料中,更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情形,如懷寧忠恕堂《范氏宗譜》載:“道富公遂于明太祖洪武二年由饒州鄱陽縣永福鄉鄱陽湖瓦屑壩遷安慶府懷寧縣之西鄙地名岡坡山,其鄉曰堯年,迄今相傳道富公口吟云:‘至正甲辰離永福,洪武己酉卜堯年’是其證也。”又《徐氏宗譜》載:元末自鄱鳳岡遷潛懷兩地。
第二次移民浪潮發生在乾隆年間,這次主要是人口的遷出,目的地主要是陜西南部地區,陜西地區在明末曾是李自成、張獻忠與政府軍的重要交戰區,所以其地至清初已幾絕無人煙,政府在實行“湖廣填四川”的同時,對陜西地區也實行了優惠的招徠移民政策,而其時的安慶府曾飽受水旱之災,難民四處流亡,自然就隨流民大潮徙入該地,如民國《商南縣志》 卷2 載:“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慶數縣人,襁負遷商,爰得我所,聞風興起,接踵者日益眾,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又如光緒《雒南縣鄉土志》卷3載:“乾隆初,中幹山南老林未開,土地荒蕪。及四十三、四等年,安徽、兩湖數省屢被災祲,小民流徙,絡繹前來。”由安慶入陜南的移民運動直到道光初年才結束,這些情況也可在民間家譜中得到印證,如三義堂《張氏宗譜》即載有張世祿于乾隆年間遷“陜西山陽縣土名瓦房溝”。這次移民與元末明初的情況最大不同是:前次移民后裔多與江西無任何往來,而這次移民大潮結束后,兩地之間卻保持著長期的聯系,如懷寧溫橋何氏與陜西藍田何氏歷代合修宗譜,直至1999年修譜,藍田何氏還不遠千里驅車送譜戲到懷寧,又如懷寧黃墩陳氏乃懷寧大姓,惜宗譜均毀于建國之后,此次修譜幸得陜南陳氏宗譜才得以完成。
除了流入陜西地區外,徽州和浙西山區也是安慶移民的目的地,如嘉慶《績溪縣志》卷1載:“近多不業農而圖利者,招集皖人,謂之棚氓,刊伐山水,廣種苞蘆。”所謂“皖人”即安慶人。同書又說:“近于乾隆三十年間,安慶人攜苞蘆入境租山墾種。”又如嘉慶《于潛縣志》卷18載:“近年人圖小利,將山租安慶人種作苞蘆,謂之棚民。”于潛縣今并為臨安縣。這一情況同樣可在民間家譜中有所反映,如三義堂《張氏宗譜》載道光年間與遷嵊縣張氏族人合修宗譜。
第三次移民浪潮發生在太平天國時期,這一時期安慶人口劇減,除了部分死于戰火外,有相當一批是遷入了皖北和江南的池州、寧國、廣德等地及蘇南和浙江地區。長達11年之久的“安慶保衛戰”使得安慶人口受到極大地摧毀,但由于安慶人口基數大,并沒有遭到致命的打擊,與其他地區相比,人口仍然較多,所以安慶仍舊成為移民的輸出中心之一。這一時期從安慶遷出的人口,入池州府的為最多,今天在東至、貴池兩地有大量說著安慶方言的居民,他們仍然與江北保持著經常性的往來。
發生在安慶的移民運動,除了“大潮”外,還有一些“細流”,如1949年移民臺灣的同胞,1958年支援安慶的上海移民,這些構成了安慶移民史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