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奕珠
宋末元初,樅陽錢氏始遷祖錢烈公渡江北上,定居巒漕,至今已經七百余年。
在這漫長歲月中,據查老譜,約于明隆慶二年(1568)才有建立宗祠的記載,之前的約300多年間,是否建過宗祠,或因年久失修毀損,或因兵災被焚,或是百務草創從未創建宗祠,皆不得而知。
時間到了明朝隆慶二年(1568),樅陽錢氏家族建祠史翻開新的一頁。先人們懷著對先祖的敬仰之情,捐獻資財,大興土木,建立祠堂,結束了樅陽錢氏沒有宗祠的歷史,開啟了各公房爭先恐后建立宗祠乃至創建三股總祠的壯舉。
1568年(約明隆慶戊辰),禮七公房孝行二十四世孫錢巨容(1527—1605),是他開創了樅陽錢氏創建宗祠之先河,是他為首倡建定遠將軍(必壽公)、刑部主事(禮七時公)“十三房”之宗祠(十三房乃禮七公下二十二世書行“如”字派分房之稱謂,即:山、川、陵、岡、京、畿、岳、蒿、璧、璋、珪、楨、干),在禮七公房廣大同宗的踴躍支持下,宗祠如期竣工。這就是巒漕錢氏禮七公宗祠,也是樅陽錢氏史上第一祠。
1644年(約清順治甲申),時隔76年后,松塘福三公蘭行二十六世孫錢蘭藍(1597—1677),字充實,“念自萬四公以來歷十數世而在天之靈合食無所,大義捐貲,與族弟錢蘭奇等人于崇禎末年發起倡議,合蘗嶺、松塘、巒漕三股同宗共創總祠。”工程歷經歲月,首次建成樅陽錢氏三股總祠,名曰“光裕堂”(意為先祖爭光,為后代造福)。“光裕堂”共分三進,青磚黑瓦,雕梁畫棟,宏偉壯觀。
后來,可惜三股因諸多緣由,意見不合,于十八年后的康熙壬寅(1662)間,巒漕錢氏與蘗、松宗親協議拆前進運材料于儀山,以供首建巒漕總祠之用;一個世紀后的乾隆十二年(1747),蘗嶺錢氏為維修福一公宗祠,遂拆中進運回嶺上;后進歸松塘繼續為祠,祠名未改。解放后為小學堂,1962年因白蟻為害嚴重,報經上級批準拆除另建小學。至此,“光裕堂”經歷了三百余年的風風雨雨,已經不復存在。
1645年(約清順治乙酉)間,巒漕禮二公房遠行二十五世孫錢象恒(1604—1668),字新侯,與族侄錢文選共同倡議,首次建成禮二公宗祠。
1650年(約清順治庚寅),福一公房桂行二十七世孫錢還(1599—1662),字明交,統率族眾,創建了福一公宗祠。
1662年(約康熙壬寅),禮七公支如岳公房蘭行二十六世孫錢秉鏞(1613—1679),號畫溪,“時任族督,念吾家自始祖遷桐以來,歲時未有合食處,倡建巒漕總祠,且捐巨資,于風雨霜露中操勞建祠之事,時厯年許,于1663秋總祠告竣。吾巒漕錢氏之有大宗祠宇,自公剏始也。”
1790年(約乾隆庚戌)間,禮九公房溫行三十一世孫錢芳(1748—1832),字立川,督戶政,卽首議修祠,“興巒庵錢姓香火,亦不惜解囊重理”,首修禮九公宗祠成。
1826年(道光丙戌)間,禮七公房溫行三十一世孫錢溫厚(1786—1843),字敬持,“首創禮七公支忠節祠,公有勞焉。”
1860年(咸豐庚申)禮八公房良行三十二世孫錢三連(1819—?),字欽之,倡建本支享堂,公督修,不期月告成,墊欵尤巨,不支伙食,族人贊嘆有加。
1880年(約光緒庚辰),禮七公房讓行三十五世孫錢云樵(1838—1887),字寶森,倡建忠義祠。“時因大宗祠右廂改設節孝祠,乃于左廂設忠義祠,這樣大宗祠既有節孝祠,又有忠義祠矣。”
除上述以外,樅陽錢氏史上還有數量不少獨立建造的節孝祠遍布邑內各地,祠內專門供奉孝節孺人神位,以為旌表。
至解放前夕,樅陽錢氏大小宗祠、支祠、享堂、節孝祠、忠義祠等多達二十座有余。由于種種原因,從1958年起至1969年間,所有宗祠、享堂等均不幸悉數先后被拆除,或建小學,或建公房等,族人無不深感痛心惋惜!
宗祠創建以后的數百年中,為了維護、修葺,許許多多先人前赴后繼,捐山場,置祭田,出錢財,慷慨無私奉獻,宗祠才得以延傳不毀,祖宗神靈才得供奉安守。
歷史上先人們為什么如此高度重視修建宗祠,保護宗祠呢?這是因為宗祠有著它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祭祖功能。祠堂,又稱祠廟、家廟、宗祠,是祖先神靈的依歸之所,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每逢過年、清明之際,家族內組織祭祀先祖的重大儀式都在祠堂進行,人們無比虔誠,儀式熱烈而又莊重。其次是正俗功能。祠堂是家族宗親聯系、匯聚、議事、定規、處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認祖歸宗”的活動地點。兼有辦理婚、喪、壽、喜等大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處。三是教化功能。祠堂是族人進行禮制、禮法、禮教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四是權利功能。祠堂是宗族以族長為代表的最高權利機關和權威的象征。族長由宗族推選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五是法庭功能。祠堂是傳統上的道德法庭,族長有絕對的行權權威。是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樹優立榜、賞勤罰懶、化解糾紛、處理矛盾的地方。凡有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罰,直至驅逐出本族。六是續譜功能。祠堂日常是每年收集族內人口增減資料,積累裝訂成冊。修譜之時則在祠堂開設譜局,專司修譜,發譜事宜。
但是,現今宗祠的主要作用,除祭祀功能外,宗祠乃為尋根問祖、宗親交流、增進友情的場所。
樅陽錢氏的先人們在過去數百年中,為建祠、修祠、護祠作出了無比巨大的貢獻,讓我們銘記他們的名字,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促使我們今天為再度興建樅陽錢氏總祠而努力,以赤誠的敬祖之心,大力推動總祠早日建成。
后附:
樅陽錢氏史上各公房建祠、修葺宗祠情況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