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ò矐c城西,紀念西夏余蔭、黨項后裔余闕之大觀亭?!对贰份d:“闕既死,陳友諒義之,以金贖其尸,具棺斂葬于安慶西門外。明太祖復為闕立廟于忠節坊,命有司至祭焉。”劉伯溫當年過余闕廟,作《沁園春》哀之,詞云:“士生天地間,人孰不死,死節為難。羨英偉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鑾。面折奸貪,指揮風雨,人道先生鐵肺肝。平生事,扶危濟困,拯溺摧頑。 清明要繼文山。使廉懦聞風膽亦寒。想孤城血戰,人皆效死,闔門抗節,誰不辛酸?寶劍埋光,星芒失色,露濕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黃金難鑄,白璧誰完。”)
忠烈之后安慶憑吊先祖 愿捐資助修大觀亭
《皖江晚報》:元末,安慶守臣余闕與紅巾軍交戰七年多,最終城破,自刎盡忠,史學家譽其為“安慶之魂”。如今,余闕后人遍布江淮之間。2009年5月23日,來自肥西縣、合肥市的20位余姓族人,趕赴安慶市大觀亭,憑吊先祖余闕。欣聞安慶市計劃恢復大觀亭舊址景觀風貌,復建忠臣廟、正氣樓、感恩亭、余闕墓等,為首者余成育先生當即表示,作為一代忠臣之后,余氏4萬多族人愿意捐資助修。
元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初七,天完紅巾軍陳友諒、趙普勝等匯集諸部環攻安慶城池,鎮守安慶的淮西宣慰副使余闕率軍阻擊不力,身受重創十余處。面對天完紅巾軍重重包圍,回望城內火光四起,后營不存,余闕知大勢已盡,揮劍自刎,沉尸于城西清水塘。陳友諒攻占安慶后,深感其義,厚葬余闕于正觀門外。23年后的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朱元璋諭知“表其墓”,遂在其葬地建墓立碑。后東西又建李宗可(余闕侄女婿)、馬卒墓及烈夫人祠等,余忠宣公墓自此形成規模。
明嘉靖年間安慶知府陸鈳為紀念余闕,在該處建大觀亭。原本憑吊先烈之地,后來漸成為安慶勝景之一的“大觀遠眺”。安慶今有“大觀區”,其名蓋源于此。
清末民初,大觀亭景區是“皖省第一名勝之區”,被稱為“省會絕妙江山”。但這種燦爛只持續了70年, 1938年安慶淪陷,高高在上的大觀亭,成了日軍飛機轟炸的主要目標。到抗日戰爭結束,整個大觀亭景區的建筑,已經破敗不堪,只剩下一些殘墻斷垣。
據史料載,余闕,祖籍甘肅武威,后隨父任官居廬州。(任祥斌)
余闕后人來宜尋根重修余闕墓
《安慶晚報》:2009年5月23日上午,元末忠烈余闕的第23代孫———合肥余先生率近20名余氏家族成員到安慶尋根問祖。
當日上午,余先生一行來到迎江寺尋找余闕墓碑并前往大觀亭舊址,文史專家張健初陪同并介紹了余闕的有關情況。據了解,元末時身為淮南行省左丞的余闕守安慶。1358年7月,紅巾軍陳友諒圍攻安慶城,余闕率軍奮戰,城陷后自刎,夫人及側室等投井殉國。陳友諒將余闕厚葬。后來朱元璋命人為余闕建墓立碑。明嘉靖四年,安慶知府陸珂為緬懷余闕筑大觀亭。
余先生告訴記者,目前余闕后人遍布各地,共有4萬多人,此行是為尋根問祖,續修家譜,而且有意捐資重修余闕墓。(任祥斌 閆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