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鵬烈士家史考
作者 :江永明(譜名 吳振明)

吳振鵬(1906—1933),字翔云,筆名季冰,在上海參加黨的地下斗爭時化名吳靜生。安徽懷寧在城鄉(今屬安慶市)人。幼喪父母,寄養一王姓先生家。1917年4月,為了讓聰明的他得到文化知識,無力供學的養父托人將他送到安慶市西門外的皖省孤兒院接受初級教育。1921年4月,加入安慶早期社會主義青年組織。由于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秀,1922年夏天,他以優異成績被安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錄取。1923年,吳振鵬成為青年團安慶地區骨干成員,參加了安慶“二七”慘案后援會、示威游行、組織募捐等活動。1925年春,第一師范學校重建共青團組織,吳振鵬與楊兆成、李竹聲、孫芳續、黎衍宜等努力健全團的組織,并被選為一師團支部負責人。1925年暑期,吳振鵬從一師畢業后,被組織保送入上海大學學習,后轉入上海黨的地下工作。
1926年吳振鵬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先后任共青團上海引翔港、曹家渡部委書記,同年10月底調任江西九江團地委書記,先后領導后援北伐工作,組織指揮收回九江英租界。1927年5月,在“團四大”上被選為團中央委員后調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青委書記、共青團江西省委書記,主編團省委機關刊物《紅燈》,組織配合南昌起義后援工作,參與領導贛南、贛中秋收暴動并親自指揮了解放萬安戰斗,建立了江西第一個蘇維埃政權。1928年6月赴莫斯科列席“黨六大”、參加“團五大”并再次當選團中央委員兼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學運部長。同年8月,調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親自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上海“九.二”總同盟大罷工。1929年7月,根據少共國際和團中央指示,前往香港指導成立并發動了香港反帝大同盟活動。1930年5月,參與籌備召開并參加了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同年7月,任江蘇總行動委員會(轄江蘇包括上海、浙江、安徽)主席團成員、總行委委員、上海工作委員會委員。8月任中共中央總行動委員會委員兼總行委青年秘書處書記。10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蘇區核心領導機構——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他與周恩來、項英、毛澤東、任弼時、朱德、余飛等六人被中央指定為中央局成員組成中央蘇區領導核心。
1932年5月,中央撤往江西蘇區,身染重病的吳振鵬受命于危難之際,在白色恐怖、隨時都會被捕犧牲的險惡環境中,以中共中央巡視員的身份,“全權代表”中央負責對江蘇(包括上海)、安徽、浙江、山東等省做好“忠實的領導者”,貫徹中央路線精神,及時傳達并執行中央指令,同時有效地聯絡和恢復被破壞的黨的地下組織,真正履行了中央撤離上海后對中央須負的“絕對的責任”!1933年5月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捕,6月犧牲于南京。
由于吳振鵬自幼孤兒,犧牲較早,且當時革命形勢復雜,所留資料較少。故而,對吳振鵬烈士的家庭出身情況了解甚少。2019年清明時節,安慶市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組織向安慶一中(吳振鵬母校)贈送«紅燈永遠照亮中國――吳振鵬烈士傳»書活動。我看到電視報道第一反應是“吳振鵬可能是我四古堂吳氏族人”,隨即組織族人開展«紅燈永遠照亮中國――吳振鵬烈士傳»學習研究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族人們數月調查研究,終于為英雄吳振鵬找到了家。
一、《四古堂》吳氏
我們這支弱小的吳姓宗族,既不是桐城的吳,也不是懷寧“甘露庵”的吳(指祠堂),祖輩原在江西鄱陽湖附近居住,于弘治四年(1491年)我祖秉華公(遷懷一世祖)逃兵荒來到懷寧大龍山(今屬安慶市宜秀區)棗園定居。遷懷一世祖秉華公育有四子(云高、云烘、云會、云升),長房云高公留住大龍山棗園;二房遷至前江洲;四房遷回江西鄱陽湖另立支譜;我三房云會公“見流賊肆虐棗園,糾眾殺賊兵無數,斷恐賊眾報復,因徙居黃獲畈,易姓為江”。據《吳氏支譜》記載,“我族舊譜未立字派,故其名各隨所尚,今從遷懷一世立定字派,后人依次命名,庶昭穆先后之序,井然不紊。故定派行為:秉、云、希、仕、啟,世、代、永、興、隆,名、自、宗、功、振,聲、從、祖、德、鴻……”。
二、追根溯源
據《懷寧縣志》記載,吳振鵬是“懷寧在城鄉(今屬安慶市)人”;在安慶市及周邊居住帶有“振”字派的吳姓只有我“四古堂”,桐城的吳及懷寧“甘露庵”的吳均無“振”字派。據此初步推測英烈吳振鵬很有可能是我“四古堂”吳氏支族人。吳振鵬烈士出于1906年,吳姓長房振字輩在1887年至1933年間出生,二房、三房振字輩均在1931年之后出生。故而調查重點以長房居住地大龍山為主。
根據大龍山老輩們傳說及吳聲禮(«吳氏支譜»四修主修人之一)、吳從君(安慶市大龍山鎮鄉村醫生)、吳金水(聲水,大龍山鎮吳咀隊隊長)等族人通過上山查碑、對照族譜、查閱牌位圖、走訪老輩等調查研究。發現《吳氏支譜》有一支“功”字輩之下“振”字輩斷層,而吳振鵬出生時間接點正好與之吻合,這便是自傳公長子宗高公支下。繼而對宗高公家世展開深層次的全面調查研究。終于,水落石出,吳振鵬的父親就是宗高公第三兒子吳功有。
現將考證情況綜述如下:
遷懷世系大房支系:秉華公(遷懷一世祖)→云高公(長房)→希耳公→仕彎公→啟后公→世風公→代文公→永廉公→興材公→隆彰公→名長公→自傳公→宗高公。“四古堂”吳氏支族長房自第七世開始由棗園(今大龍山桃園村)逐步遷移至今天的吳家咀(今大龍山永安村)居住。自傳公在吳家咀與玉堂公(宗玉)同為領軍人物,玉堂修譜(«吳氏支譜»三修主修人之一),自傳主修了祖墳并為祖墳重立了石碑。
三、宗高一家
自傳公長子宗高是個手藝人(剃頭匠),他先后娶了兩位妻子,共有八個子女。“宗高,字根起,生于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二月二十六日亥時。配潘氏,生于咸豐七年(1857年)丁巳三月十六日巳時”(«吳氏支譜»卷八記)。長子功順,生于光緒元年(1875年);次子功才,生于光緒五年(1879年);三子功有,生于光緒七年(1881年);四子功彪,出生于1885年;長女適楊, 1873年生;次女適夏, 1877年生;另有一子出生后夭折。功彪出生后不久,母潘氏亡故,父宗高續聘胡氏(胡家老屋人),1888年生一子,名叫德貴。
大龍山一帶民間傳說,功順文才很好,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功才身體殘疾,腿有點瘸,但武功高強。他弟兄兩人常年外出謀生(傳說在四川),很少回家。德貴隨其母胡氏居住夏塘屋(今大龍山鎮新新村,距胡家老屋路不多),也不常住吳家咀。這樣常住吳家咀的只有功有和功彪(當地人稱功彪為吳幺兒)兩個弟兄。
功有、功彪自幼習武,弟兄二人武藝高強,尤其吳幺兒(功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功有結婚生子,吳幺兒也已成年,到了談婚論嫁時候。因家中貧寒,屋破田少,功有只得帶妻兒外出租種耕田謀生。功彪有一身好武功,愛行俠丈義、劫富濟貧,官府先后兩次捉拿吳幺兒,第一次在長龍井,四名公差被吳幺兒打掉入長龍井里;第二次在烏兔嶺,二十多公差將吳幺兒圍住,但他沖出重圍,跑到了橫山頂,贏得了“飛人”的稱號。后因侵犯了程家族長大地主程介儒的利益,程介儒誘騙并用石灰和繡花針刺瞎了吳幺兒的眼睛,吳幺兒揚言報復,鏟平程家。這引起了程介儒的恐慌,他動用丁家堡和冷水堡周邊幾個堡的力量,主要是程姓和余姓,在中心程家大塘活捉了吳幺兒,于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活埋了吳幺兒。
功有作為吳幺兒(功彪)的三哥(大哥二哥遠在外地),他們在一起生活時間很長,兄弟感情很好,加上他也武功高強。暴打了程介儒,為弟兄打官司,咆哮公堂,摳打公差。官府以暴亂甚至通匪罪捉拿了功有,于宣統元年1909年秋在安慶(當時的安徽省會及懷寧縣府所在地)北門外斬首。其頭被后母胡氏搶回,在吳家咀門口大塘清洗并用麻線縫合后,葬于學堂山。
針對傳說,我們走訪了當地多位老人,均證實有此事。其中一位98歲楊姓老人(解放初期是大龍山的村會計)也證實了程介儒活埋吳幺兒的事,“那時家法大于國,告不通”,程介儒兒子程義齋(當地人稱小皇帝,無惡不作,與日本人勾結)解放后被政府在三十里鋪(大龍山腳下)公判大會后槍決。
功有、功彪死后,宗高公只得帶著孫子、兒媳外出避禍。功有老婆姓氏不祥,因舊時規矩,女子不能單獨進靈堂,她只能依附在丈夫的靈位上,而功有被官府所斬也不能入靈堂,故靈位上查不到。但她在1910年春因驚嚇過度憂郁而亡,一定被葬在宗高支派的墳山即學堂山。
宗高小兒子德貴于1912年死后(靈位:“十四世祖考,德貴大人生光緒十四年正月十八年丑時,卒民國元年十月初二日未時,妣無”),宗高也已六十一歲,在當時算是高壽了。其大女兒已故,大女婿另續聘;二女兒遠在外地;大兒子功順遠在四川,二兒子功才已故(靈位:“十四世祖考功才<字德才>光緒己卯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時,卒宣統元年潤二月廿三日申時,妣無”)。
宗高感到自己年歲已高,生活無望,更無力撫養年幼的孫子。便在夏塘處將年幼的孫子托付給一王姓,自己一個人悄悄回到吳家咀老屋,割腕身亡。數天后被發現,玉堂公領族人將其葬于其子功有旁邊(宗高之死屬非正常死亡,故靈位上也查不到)。直到1922年功順回家,將弟弟吳幺兒(功彪)重葬于其父兄處,且附葬功才(死于四川)的衣冠冢,“功才、功有、功彪三兄弟民國十一年俱葬學堂山,有碑,是兄功順立”(«吳氏支譜»卷八記)。此時,吳振鵬早已與家族失去了聯系。
四、養父王姓之謎
根據吳振鵬被托給王姓收養的情況,我們又找到了清末民初流浪到吳家咀附近夏塘屋租田耕種的王姓(當地王姓較少)??上浜笕瞬恢笆?,只知其奶奶1981年去世時84歲,爺爺比奶奶大十幾歲,其余一概不知,我們也無法查證。
從推測上看很有可能就是這戶外來夏塘屋的王姓。因為功有外出租種別人的田地,首選應該就是他二姐夏家的夏塘處,因夏廣田(宗高親家)兒輩夏家人口大規模外遷(二姐也隨之外遷),遺留下許多空閑的田地和房產。另夏家離胡家老屋(宗高后妻娘家)不到四百米,德貴也住在夏家。這樣,功有與德貴和父親宗高他們就都住在一起。之后宗高將孫子托囑此王姓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但這還只是推測,需要考證。
五、后記
吳振鵬的家史可謂是一部悲壯史,濃縮了舊中國、舊社會的黑暗與險惡。正如此,吳振鵬更加堅定信仰,不畏犧牲,英勇頑強,為了共產主義理想,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視死如歸。
滄海橫流,英雄顯本色。我們研究英烈吳振鵬,就是告慰烈士英靈,緬懷先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頌揚革命精神,在共產主義理想大道上永葆青春,永遠前行。
江永明(族譜名為吳振明)
2019年11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