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11:58:26
公元2021年,時屆清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張氏〔清康熙年間,由安徽宿松縣張家沖遷陜西鎮安縣東鄉黃龍寨白廟范家溝(現為鎮安縣大坪鎮芋圓村)的張彥吉公,其次子張傳迓公,再次遷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北鄉汪雀欽峪河母豬洞圓嶺〕張揚意、張揚強、張揚恕、張揚志、張超、張昭晰、張昭旺、張修成等宗親為彰祖德,領銜在竹山縣樓臺鄉塔院村圓嶺為始遷祖張傳迓公夫婦重修墓地始立祖碑并舉行揭碑儀式活動。向宿松張氏仲四宗親會發來《邀請函》。
宿松張氏仲四宗親會,接到《邀請函》后,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一致認為:遷竹山縣張氏宗親,三百余年,終經多方尋根問祖,歷時四年有余,找到宿松張家沖祖源地。又歷經四次登山巡掃祖墓于圓嶺崇山峻嶺,找到了始祖墓地,實屬不易。墳冢年久失修,又無碑記,后裔為不忘祖恩,銘記宗功,立墓碑祭奠,是族之幸事,值得隆重舉行,決定派五名族賢前往參加并慶賀。
4月2日,宿松張氏仲四宗親理事會由理事長張天春率領張揚仁、張曉鐘、張祥、張文龍等五位宗親冒雨驅車前往,經九個小時近七百余公里行程,于當日下午五時許,到達竹山縣城。竹山宗親早早就在竹山賓館大門前等候,受到竹山張氏宗親的熱烈歡迎、熱情款待和親切問候。大家沉浸在無比歡樂之中。
(圖:4月2日晚在竹山酒店合影)
后排左起:張昭旺(紹) 張文龍(紹) 張祥(紹) 張曉鐘(紹) 張揚強
張修成(修) 張昭暉(紹) 張揚志
前排右起:張揚意 張揚恕 張揚仁 張天春(揚) 張揚芳 張昭晰(紹)
根據竹山宗親的儀式程序安排。4月3日,大清早,竹山各地宗親帶齊工具,自帶中餐干糧和飲水,六點前集結于竹山縣樓臺鄉塔院村雷打石水口灘,車路與山路交界處,縣城至此地有三十余公里山路,大家陡步登山,兩匹騾子馱石碑等物什上山,單程三小時左右能到達圓嶺墓地,
?。▓D:由騾子馱碑上山)
中途只有一處即將倒塌的林場老房子,沿途沒有村莊,沒有居民。全程荊棘、羊腸小道、穿越猶如原始森林的母豬大峽谷,跋山涉水,跨越溝壑,真是路隘林深苔滑。近十點,才到達圓嶺小盤地,大家都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天春理事長在圓嶺小盤地水口入口處,大水杉樹下,脫掉上身全部濕衣,換上干衣,為筑墓作好大干一場的準備。
?。▓D:圓嶺小盤地全景圖)
張氏族親十八人,風水師谷奎先生,騾馱老板,2002年離開圓嶺最后見證人何萬霞老人,共計二十一人,迅急投入重筑祖墳的體力勞動中。因下小雨,要搶時間,爭速度運石塊,砌石擺、筑土、開溝、立碑,一股作氣,都要搶在大雨前完工。親臨筑墓立碑的宗親,能親自為始祖墓培土感到無比自豪,無尚幸福。張天春理事長帶頭舉鋤揮鏟,搬運大石頭,揮汗如雨,張祥、張文龍宗親迅速進入隊伍,張揚仁宗親搬石、培土不歇,大家熱火潮天地拼命干。近午時,工程基本完工,天空開始下起大雨,迅急舉行揭碑祭奠儀式。經揭碑、獻祭品、祭拜、誦祭文,理事長講話,贈送《宿松家譜》分冊等程序祭畢,小憩時,大家紛紛遙想先祖,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生活的艱辛,繁衍的艱難。圓嶺這個地名很大,近十幾平方公里,家譜記載墓地無具體小地名,工程竣工后,合影時,曉鐘提議:請大家為祖墓地命個名。幾天后,匯集各方宗親給圓嶺祖墓地命名的信息,可定為:五龍護珠地。
?。▓D:上山的路途中 左起:張天春 張揚仁 張曉鐘 張文龍)
?。▓D:會長張天春致詞)
?。▓D:大伙兒砌石、筑土、風水師谷奎先生羅盤校對中)
?。▓D:由竹山張氏宗親代表張揚意(右一)接過宿松張氏宗親代表張曉鐘(左一)贈送《宿松家譜》分冊)
?。▓D:圓嶺五龍護珠地)
?。▓D:傳迓公墓地)
?。▓D:圓嶺合影)
在小雨中下山,大家忘記了疲憊,忘記了饑餓,一路歡歌,個個似勝仗場上歸來的戰士,興高彩烈,有說有笑。下得山來,正好與等候在山下的前來祝賀的鄖西縣湖北口鄉上川村宗賢張揚慶、張揚軍等先生匯合。
張揚慶、張揚軍宗親,是宿松張氏仲四支下張傳表公后裔,張傳表公于乾隆三十年間,由宿松韓文張下屋遷十堰市鄖西縣湖北口鄉上川村,于2018年清明節,宗賢張揚慶率上川宗親代表赴宿松認祖歸宗。張揚慶宗賢,現供職于鄖西縣城管局,是尋根故里,訪親收族的領銜人之一。前文《一周尋親日記》,已介紹了是怎樣尋找到竹山縣張氏宗支的。張揚慶把竹山宗支張超先生聯系方式轉告曉鐘后,曉鐘便走上了尋竹山宗支的之旅,歷時四年有余,方有今日之幸遇,方有今日重筑祖墓始立碑之善舉,方有竹山宗親尋根探源,認祖歸宗之勁旅。
始于2016年6月,曉鐘首先同張超互加微信,互聊家族史,張超將曉鐘帶入“竹山張家大院親友群”,開展廣泛深入群聊,精心搜尋竹山張氏全員信息和有價值的資料立即記錄在案。經幾年的群聊,大致了解到了竹山宗支人員基本情況信息,得知竹山張氏于1987年由族長張顯頎,字叔斌老先生率張揚意等搜集族眾資料信息,老先生親手手寫撰修13年有余的,經過長期的艱苦跋涉和勤撰不輟,《竹山張氏家譜》于1999年成冊付梓,分發族眾存照。再其次,曉鐘重組竹山張氏微信群,把竹山張氏宗親紛紛邀致群里,專門搜集宗支信息。后曉鐘向張超先生索取《家譜》,張超先生于2020年,復印了一套家譜寄給曉鐘,并轉告了張揚意,張揚翔等竹山家叔電話號碼。獲得竹山家譜后,曉鐘反復查閱,方知遷竹山始祖無碑,也不知祖墓于何地。便精心策劃了“竹山宗親四次巡掃祖墓”之舉、協同張昭晰策劃整個立碑事宜。開始編碑志,清人丁,草擬碑文,并將手寫版轉與鄖西縣張揚慶宗賢編刊碑樣,發樣稿于群里公示,征集意見,尤其是落款人名,不得有漏有錯。轉發給竹山張昭晰賢弟定稿。2021年清明節前后籌劃立碑期間,竹山宗親人人獻策,個個出力,慷慨解囊相助。張超倡議于千里之外的蘇州市,號召在家宗親登山相助,不在家宗親捐點材料費,眾人拾柴火焰高。張昭晰為立碑事務盡其全力,操心勞力,策劃組織,統籌安排,刻碑、運碑等事宜,可欽可佩!
水有源,樹有根,人有祖。竹山張氏始遷祖張傳迓公墓碑既立,上可告慰先祖,下可昭示后昆。將供后裔祭拜,銘記祖恩、宗功。先祖永佑后人,家興財旺,萬代盛昌。
宿松張氏仲四裔廿三世孫紹誠曉鐘謹撰
2021年4月13日
安慶家譜網